沈阳日报:开幕式的压力 北京时不我待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12月02日08:15 沈阳日报 | |||||||||
只要活着,压力就无处不在。自打2001年申奥成功,一种压力就让国人寝食难安。说具体点,就是2008年我们能不能办一个经典的奥运开幕式。开幕式成功了,整个奥运会就成功了一半。今晨,在多哈用1.8亿美金打造奢华“夜宴”之后,这种担心猛然又加重了几分。 开幕式之所以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很大程度就是由于各主办国都较上了劲,使出浑身解数推陈出新。这么比着干就不得不叫人产生危机感。2001年,我在北京看了世界大学
近两年,从雅典、到慕尼黑再到多哈,大赛开幕式在技术和文化层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雅典在“奥运回家”的主题下,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特别是对水的运用给世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德国世界杯开幕式在很短时间内呈现出一台视觉盛宴,德国的民族性格得到了全方位体现;富有的卡塔尔人用金钱堆砌了开幕式,却丝毫没有浮夸空洞的硬伤,多哈的体育情缘在不经意间娓娓道来。 这些现实的标杆是一种动力,从中,北京有很多可以借鉴的东西。但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是否能触摸到更高的境界,这种担忧实实在在困扰着中国人。北京奥组委聘请张艺谋为开幕式总导演,张导是一位大师,《红高粱》、《印象·刘三姐》等等力作证明,张艺谋能够在不同领域用不同手法阐释自己的艺术理念,再加上斯皮尔博格等一干大师的助阵,北京的成功似乎指日可待。 尽管不必妄自菲薄,但我们仍需保持谨慎的乐观。创意、灵感都是很飘忽的符号,智慧的火花是否能演变成不朽的诗篇,这个过程中仅有努力工作是不够的。张艺谋们责任重大,因为所有中国人正在帮你们分担这份压力。从多哈到北京,时不我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