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首页 > 正文 

欠薪,中超的真实谎言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11月28日16:11 中国足球报

  “别人开着奔驰、宝马去打高尔夫,而我喜欢开着宾利去踢足球,这其实是一样的,所不同的可能就是对体育项目的喜好不同罢了。”这是上海联城老板朱峻在2006赛季留给中国足球的一句名言。但现在看来,开宾利去踢球或看球,对于中国足球而言,还只是少数人的梦想。

  时值年根岁末,更多的中国足球从业者正陷入如何向老板开口要工钱的尴尬中。据
报载,2006年出台了一系列限薪禁欠措施的中国足协仍然收到了不下10余份与欠薪有关的教练员球员投诉。

  欠薪案,抖出了中国足球资本的一个暗疮———俱乐部经营不善,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欲走还留,足球市场劳资关系混乱,足球从业者劳动合同存在“阴阳两面派”……中国足球的这块蛋糕冰淇淋正在流泪,它已经禁不起那些年薪动辄数十万上百万的“大腕”和“球霸”们的疯狂吞噬,中国足球的资金链在不同利益集团的合力围剿下正在发生严重扭曲。

  合同的扭曲

  欠薪讨薪,令投资者灰心,令教练员闹心,令运动员寒心。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在中国足球这块土壤上驻足,越来越多的球员希望去欧洲俱乐部踢球,哪怕是当替补坐冷板凳也在所不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就是坐板凳也不白坐”,欧洲俱乐部的规范管理会让球员利益得到充分保障,只要是合同里有的,球员一定会得到。

  但在中国,越来越多的球中感叹,即使在球队打主力也未必能准时准点儿拿到属于自己的那份薪水。更何况,中国俱乐部中早已不是秘密的“阴阳合同”更令一些球员无法掌控自己的“钱途”。

  2005年8月,上海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在审理申思诉上海国际俱乐部欠薪案时,惊奇地发现申思与国际俱乐部签订的是两份薪金额度差距巨大的“阴阳合同”。当时,多家媒体都披露了这样的细节———交由中国足协备案的“阳合同”中,规定申思的工资为每月12000元人民币;而签约后由俱乐部和申思各自保存的“阴合同”中,规定在2003年至2005年的三年中,申思的年收入为250万元人民币。

  在这两份合同中,申思的年薪相差17倍,差额多达230多万元!

  “阴阳合同”在国内俱乐部与球员签约时并不鲜见———面对中国足协的“限薪令”,多家俱乐部除与球员签订统一格式的意在糊弄足协的“工作合同”之外,还会签署一份见不得阳光的“地下合同”。正是“地下合同”的存在,让教练和球员在一旦遭遇俱乐部欠薪待遇时让自己弱势群体的地位更加凸显,“地下合同”令中国足球从业者在规避风险方面常因无法可依而不得不“哑巴吃黄莲”。

  钱袋的扭曲

  金志扬曾经在央视“

足球之夜”中说过一句话:“职业联赛开始第二年,这些穷光蛋一下变为百万富翁。”1994年职业化以来,中国足球水平未见质的突破,但已催生数不胜数的百万富翁甚至千万富翁;另一方面,中国足球劳动力成本却十几年间居高不下,这是欠薪事件近几年终于大面积爆发的深层根源。

  2003年,中国足球运动员人均收入高达12万美元,相当于当年中国不足900美元的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130倍。而同一年英国和德国足球运动员的人均收入则分别只是该国国民人均收入的28倍和14倍。

  而国家统计局2006年1月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中国城镇居民和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约为1312美元和407美元。而几经“限薪”打压之后的中国球员人均收入仍可达到8.5万美元,分别是城镇和农村人均收入的65倍和209倍。

  中国球员收入居高不下,甚至出现与国内人均收入比例严重失衡的现象,是导致中国足球资本危机加剧、资金链出现裂变并不断引发欠薪、讨薪等劳资恶性纠纷的祸根。

  2006年初,广州和深圳的劳动保障监察专家不约而同地为足球行业的欠薪行为进行性质认定———从查处情况看,建筑业、饮食服务业、制造业和三无企业是欠薪的四大高发行业,而足球欠薪虽与建筑等行业有所不同,但因其殊性质和社会影响以及数额的巨大,因此也完全应该归到社会欠薪案件中的大案要案之列。”

  中超的扭曲

  2006年11月出版的《成功营销》杂志发表“赛事营销的盈利链条”一文,分析了中国足球资金链吃紧的原因与现状,“当今体育赛事的商业包装已经进入细节化运作时代,主办方在商业运作上越来越吃力是个普遍现象。因为举办赛事所需运作资金越来越多,因此举办方和赞助商都要求在细枝末节上打造盈利链条。例如,随着中超市场的运作和票房收入越来越低迷,足协在聘请奥运代表队洋教练的薪金问题上显得捉襟见肘,这就是资金链吃紧的表现。”

  一方面是资金链吃紧,欠薪讨薪现象突出,另一方面却有15支号称“中超”的超级俱乐部支撑着中国顶级联赛的舞台。翻阅中国足协关于中超准入制度的相关法规,人们会惊奇地发现一些自相矛盾的滑稽场面———一方面,15支中超俱乐部都符合中国足协要求的中超准入门槛:连续三年单年度盈利超过3000万,拥有本俱乐部的梯级后备球队;另一方面,盈利超过3000万的15家俱乐部中有超过半数以上的俱乐部涉嫌对教练及球员有欠薪行为。

  人们的疑问自然而然:那3000万的盈利钞票莫不是纸糊的吧?人们的担忧合情合理:中超15支球队中,能迈进“盈利3000万”门槛的,除“电老虎”山东

鲁能之外,又有几家?

  日益增多的欠薪讨薪案例,揭开了中超联赛的一层可怕面纱———那些欠薪的俱乐部是怎么混入“盈利3000万”的“中超”队伍中来的?

  “欠薪”只是一层皮,剥开这层皮,人们就会发现“中超准入制”遗留下来的真实谎言。有业内人士指出,在2006赛季15家中超俱乐部中,真正符合“连续三年赢利3000万人民币以上”这一“中超准入标准”的,充其量不会超过四五家,而其它多达10家左右的俱乐部,毫不客气地说,都有“冒牌中超”的嫌疑。

  如果此说不是危言耸听,中超的前景就更值得担忧。欠薪,已经成为令人恐惧的行业危机,成为中超联赛运转和中国足球发展的新障碍点。


 

推荐】【 】【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