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首页 > 正文 

弘扬优良传统 铸就西体精神—西安体育学院办学传统与特色(上)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11月17日10:29 中国体育报

  西安体育学院创建于1954年,是经国务院批准,新中国最早建立的六所体育学院之一。直属国家体育总局(原国家体委),2001年6月,管理体制划转为国家体育总局与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建院校。

  52年来,西安体育学院深深植根于陕西这片人文沃土之中,秉承中华体育传统,坚持立足西北,服务体育,根据自己的实际,不断完善办学方略,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探索建
设一流体育大学的实现形式;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与中华体育精神,精心培植并铸就了“诚厚俭朴、勤奋刻苦、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爱国荣校”的西体精神;在完善本科教学工作体系的同时,建构了与时俱进的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为西北多民族地区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应用型体育人才。

  植根陕西人文底蕴,秉承中华体育传统,弘扬时代发展主旋律,铸就了“诚厚俭朴、勤奋刻苦、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爱国荣校”的西体精神

  学院创建初期,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体委主任的贺龙元帅亲自为学院圈选新校址,解决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实际困难,鼓励师生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艰苦创业,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体育人才。

  在“延安精神”的鼓舞下,第一批来自五湖四海的开拓者们,以培育体育人才为己任,面对一片野草荒地,师生们住在临时租用的简陋校舍内,一边上课一边参加建校义务劳动。自己动手,制作教具仪器,烧制砖瓦,徒步到百里之外的太白山拉运木材。尽管初创时全院仅有230名学生,十分简陋的办学条件更加激发和坚定了他们为祖国体育事业贡献青春的理想和信念。他们在这里制定了第一份教学计划,编写了第一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建立了集体备课、集体研究等一系列至今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制度。

  建校伊始,学院就确定了“笃学重教,造就人才,服务体育,福佑人民”的办学宗旨。根据自身所处的历史和地域方位,坚持立足西北、面向全国。在针对西北各省区开展了大量调研活动的基础上,提出了“理论、技术、技能”共同提高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积极推行郭兴福教学法,形成了重视“三基”,重视德育,重视实际应用的教学传统。

  西安体院党委书记董小龙教授说:“陕西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是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周、秦、汉、唐等十三个王朝曾在这里建都;以‘厚重质直、尚德明礼、笃于仁义、强毅果敢’为主要特征的地域文化无时不在彰显着三秦大地的厚重;而且,这里也是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领导中国人民取得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胜利并孕育了延安精神的革命圣地。”他说,西安体育学院一代代建设者自觉地传承着优秀的陕西人文传统和三秦儿女的优良品质,在延安精神的鼓舞下,以培育体育人才为己任,以体育人特有的“尚德、崇义、勇毅、爱国”的精神气质,在学院的建设和发展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业绩,为“西体精神”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和实践基础。

  在西安体育学院,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始终是一种优良传统,一种优良的教风,薪火相传,历久不衰。全院教师以自己的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体现了“尚德敬业、教书育人、团结协作、拼搏进取、求实创新”的良好师德风范。

  虽然经历了十年内乱的曲折发展,但经过拨乱反正与改革调整,学院的这一优良传统在艰难砥砺之后继续焕发生机。1983年,国家体委对六所直属体院的在校生进行了统一考试,西安体育学院学生的统考平均成绩名列前三,体育理论、运动生理学两门单科成绩名列第一,综合素质位居前茅。

  80年代中期,学院在加强教风和学风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对多年来的优良传统作了凝练和概括,确立了“严谨、创新、团结、拼搏”的校训,进一步促进了文明校风的形成。

  2002年,学院在教育部主办的全国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大赛中,在24个院校中获得团体总分第4名,体操单项总分第1名;2005年,学院承办了全国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大赛,由于组织有序、成绩突出获得“突出贡献奖”。与此同时,学院体育教育、运动训练和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荣获“陕西省名牌专业”,田径、体操、篮球、足球4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还有百余名学生获得陕西省“优秀毕业生”称号。据统计,从凝练校训至今的二十余年间,学院共获得省部级以上英雄群体和先进个人荣誉奖励236项。

  在建校45年和50年华诞时,学院深入总结办学经验,广泛征求师生和校友意见,总结出了“西体精神”。2006年5月学院第五次党代会,进一步确立了“西体精神”的丰富内涵。这就是,以诚厚俭朴、吃苦耐劳为基础,以恪尽职守、勤奋刻苦为表现形式,以团结协作、拼搏进取为动力,以严谨求实、创新求是为灵魂,以培育人才、服务社会为目标,彰显出西体人的艰苦奋斗精神、敬业奉献精神、集体主义精神、求实创新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它们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得益彰,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坚持尚德育人,构建与时俱进的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体育人才

  随着时代发展,学院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主动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与时俱进,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进一步明确和完善了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注重“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有机结合,强化了对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不断地拓宽专业培养口径,与社会需求和体育事业发展相适应,形成了合理的学科专业布局与结构。既承袭和弘扬了优良的办学传统,又体现了开拓创新的发展活力。

  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特点、不同实践形式,学院构建了“二三五制”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65个,实习点320个。课堂教学实践与课外实践实现了互补、联动;基础型、创新型、综合型三大类型实践教学实现了融合互动;实习、实训、实验、实践和毕业论文等一起发挥作用、实现了五大模块实践教学形式的交叉齐动,对于培育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发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1997年以来,学院通过多次教育思想观念的大讨论,对人才培养的目标、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教学质量的核心地位、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的重要地位等方面的问题形成共识,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教育教学改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长期以来,学院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不断拓展“两课”主渠道,充分发挥“四支队伍”全员育人作用,大力弘扬“五种精神”,构建了“六项长效机制”,德育工作收到显著成效。

  学院党委多次召开“两课”教学专题会议,研究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进”工作;研究“两课”教改问题;研究师资队伍的建设问题。“两课”教研室及时组织教师学习领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关注国内外形势和学术界理论研究的最新动态和成果;坚持集体备课制度;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力避满堂灌,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他们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通过讨论、辩论等方式,交流思想,使他们明辨是非、提高认识、受到教育。在教学形式上,更加多样化,特别是加强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同时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鼓励和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国情民意、在服务社会中受教育、出才干、做贡献,以大学生“三下乡”、“志愿者服务西部”等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为平台,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在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锤炼社会适应能力。

  “四支队伍”即专职辅导员队伍、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专业课教师队伍、学生干部队伍。让专职辅导员队伍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让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在德育工作中发挥主导作用,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任务。而专业课教师队伍在对学生进行专业课和技术课教学的同时,肩负起以学识魅力和人格修养影响人的双重职责,成为学生学习精神和崇高品德的良师益友。西安体院的学生干部队伍则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他们对身边同学的思想、行为了解最深。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在联系、团结、教育大学生方面的带动作用,积极培养学生自强、自律和自尊意识。发挥这“四支队伍”的作用是学校德育工作取得实效的重要保证。

  大力弘扬“五种精神”,把延安精神、时代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体育精神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贯穿于德育工作的始终。长期以来,西安体院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德育教育的指导思想,不断强化对学生“三观”、“三德”、“三个主义”、“一个共同理想”的教育;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公民意识。

  构建“六项长效机制”。一是发挥课堂教育主渠道作用的长效机制,把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人人重视思想教育,人人参与思想教育,人人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良好氛围。二是深入开展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坚持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深入社会、了解国情、体察民意中求真知。三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把行为规范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为大学生提高素质和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四是建立为大学生办实事、解难事的长效机制,把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与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紧密结合起来,在关心和帮助学生的过程中教育和引导学生。五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把积极培养与大胆使用结合起来,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可靠的队伍保证。六是构建学校、家庭与社会和谐互动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以学校教育为主导,注意将学校、家庭与社会教育相互配合,发挥多元综合的教育功能。

  实践证明,这种有机融合,更能彰显体育院校道德教育中理念与实践相统一的特征,更有利于将德育转变为自律

性教育,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同时丰富了德育教育内容的思想性和多样性,明显提高了德育教育的效果。


 

推荐】【 】【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