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首页 > 正文 

向我们的文学处境发问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11月16日09:00 解放日报

  经过现代性的喧嚣之后,中国文学的未来面貌很难预言,但是不用太过忧虑。当社会发展到相当阶段,流行的压力降低之后,自身内在的想象渴求,对生活的理解,必然会在审美上展开属于自己的形形色色的表达。历史的积淀也会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出分量。

  ●主持人:龚丹韵

  ●嘉 宾:梁永安(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新闻背景:作家洪峰因“不坐班”被停发工资愤而上街乞讨,把争论缠身的文学再度推到了尴尬境地。“文坛算什么”的韩白之辩余音犹在,“博客写作”越挫越勇,“不需要现代诗歌”的口水仗刚落下帷幕,作协招收写作硕士班“能培养出什么作家”立即引人诟病……在人人可当作家的“全民写作”时代,我们不得不对自己的文学处境发问:它该以怎样的状态生存才能重拾社会大众的信服,走出多元价值观之间的冲突?

  主持人:洪峰乞讨与之后韩寒对他的指责,透露出体制内文学的颓势。可经济利益推动下的市场文学又弥漫着媚俗、娱乐、颠覆。中国当代文学的出路在哪里呢?

  梁永安:50年代学苏联模式诞生的体制内文学,作为一种过渡形式,在文化消费市场尚未形成的条件下为文艺提供了专心发展的条件。后来的签约作家其实已摆脱指令性写作,掌握了创作的主动权。洪峰事件我看个人

维权的成分更重些,未必折射出体制性的问题。如果作家的创作目的只是外在的满足,那么无论挂钩单位还是市场,激情都难以释放,或走向体制性倦怠或走向市场化低俗,但后者并不比前者高明多少。真正影响中国当代文学的关键,不在于体制和市场之辩,而在于我们的文学缺乏核心价值的推动。

  文学是什么?日常物质魅惑容易遮蔽人们的心灵,文学的使命就是启迪大众从基础的生存状态中延伸出另外一种向度,回视内心深处的困境。它固然离不开原则理论、价值体系,但更重要的是饱含希望。只有清楚未来将奔往哪个方向,才能燃起整个文化的冲力,激发文学的生命。我们目前虽有现实的忧虑感却恰恰没有未来的方向感,没有对社会发展的焦虑中心和价值追寻。尽管作品从形式到内容多元多姿,但文学创作在迷失状态下,像无头苍蝇一样胡乱飞撞,对社会转型期的中心命题反而感觉迟钝,文学自然显得疲软无力、隔靴搔痒。

  主持人:另一个难以忽略的争论是,权威文坛和年轻人的文学之间,已多次上演了壁垒分明的攻防战。新老阵营日益多发的价值对立又透露了怎样的信号?

  梁永安:对立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必然,因为双方由于经历的不同,互相见不到对方的价值。

  上一代人拥有稳定持续的价值传统和家族、集体的生活体验,他们的经历是看得见的物质苦难。而新一代人不得不面对生活的漂浮、激烈的竞争所导致的内心孤独,有着更深的精神危机。整个社会流速的加快,又使人群的聚散更迭频繁。从劳动机制到情感依赖,与上一代人相比,新一代人在各方面都有着强烈的不安全感。个体意识的凸显和伴随而来的精神孤悬使他们身上增加了许多前人不可能体会的东西。两代人的理念差异,或许永远都无法彼此理解。但这样的价值对立实际上没有太大的意义。冲突再激烈,也只是流于口舌之争,并不会上升到彼此打压的生存权之战。毕竟社会是多元的,双方各有其不可替代性,他们其实保持着张力关系而共生共存。

  所以,比起代际之间的价值对立,更值得关注的是,在未来中国,当80后一代成为社会主干,文学会出现怎样的局面?不同于传统作家总是站在比读者更高的立场而显出贤哲之姿,年轻人的写作则自我封榜为俗子之态。他们有着比前人更强的自我意识和自由奔跑感,代表了一个新群体的文化。如果说古代文化是层层设置门槛往上爬的金字塔形,那么现代社会扁平化后,开始了一场往中心跑的运动,一切围绕中心做文章,如经济中心、时尚中心,只有到达了某个领域的中心才能发生传播的效应。抢占中心的有限资源造成出名要趁早的浮躁感、不成功便成仁的沮丧感。到了后现代,中心消失了,每个个体都能成为中心。这个时代,越来越多的人不在乎他人评价,不甘心服从于普遍规律。沿着这样的轨迹,20年后中国可能会出现极少有过的以自我抒发、自我确立为特征的文化生态。

  主持人:西方现代性的病灶,与宗教制约力孱弱之后,贪婪攫取的资本扩张有关。然而中国的历史轨迹并非如此,为何也会弥漫上类似的文化乱相?

  梁永安:这是受全球化影响所致。中国原来还处在现代性的展开中,是建构当代人内心世界基本价值的过程。当基本价值在发展认同中渐渐加固成形、趋向恒定,社会文化等各领域也会相对成熟和理性。然而我们还没走到这一步就无可避免地受全球化逻辑的影响。但这也带来其他好处,那就是推动文学的价值突围。

  现代人知识的增量并不意味着观察视角的增量,世俗伦理性的观察往往局限于一点,尤其以获得他人的肯定、掌声为最终目的。全球化使人们可以更多地体会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各国历史的潮退潮涌,有助于改变生活理念集中在一个世俗点上的相互争夺,防止经验的简陋造成的误判。单一的本土环境有时会使自身的判断陷入死角。一旦越过一个文化,平时空气般无知无觉的微末,在另一种文化体系的对照下,可能呈现出别样的独特性和丰富感。不同文化的差异、多一些观察点对更好地理解当代中国极富意义。

  经过现代性的喧嚣之后,中国文学的未来面貌很难预言,但是不用太过忧虑。韩国也曾受西化影响很大,但人均GDP达到16000美元之后,核心技术捏在自己手里,有了发言权、自信心以及对自身的确认,便渐渐生产出既不同于古代韩国又不模仿现代西方的特色文化产品。当社会发展到相当阶段,流行的压力降低之后,自身内在的想象渴求,对生活的理解,必然会在审美上展开属于自己的形形色色的表达。历史的积淀也会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出分量。


 

推荐】【 】【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