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首页 > 正文 

一杆子和一辈子--从丁俊晖进大学看"体教结合"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11月13日09:37 中国新闻网

  

一杆子和一辈子--从丁俊晖进大学看"体教结合"

  漫画:经纪人证实上海交大已录取丁俊晖 背景说明:2006年11月5日,丁俊晖的经纪人张萌证实,经过相关审核程序之后,丁俊晖已经被上海交通大学录取,如果一切顺利,丁俊晖将于2007年4月前后入学。关键字:名人上大学中新社发 谢正军 摄

  

一杆子和一辈子--从丁俊晖进大学看"体教结合"

  五月二十六日,经过五天的激烈争夺,第三届全国体育大会斯诺克

台球个人赛落下帷幕。经过十三局苦战,代表江苏出战的丁俊晖以8比5战胜广东队的刘闯,赢得斯诺克个人赛冠军。二十七日丁俊晖还将代表北京队参加斯诺克团体赛。图为丁俊晖在比赛中。中新社发 姜振华 摄

  版权声明:凡标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为什么体育明星就能特招进大学?”其实这个问题并没什么好争论的,2002年,国家六部委就优秀运动员特招进大学一事下达过文件,什么样的运动员可以特招,都有明确规定,并不是无章可循。不过,另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却值得玩味:丁俊晖如果没有那“一杆子”,他的一辈子该怎么办?丁俊晖进大学,折射出的是关于“体教结合”模式的思考。

  近年来,我们一直在探索“体教结合”的成功模式,小晖这样的案例算不算?可以算,但恐怕不具有代表性,因为他是先“体”再“教”,凭“体”而“教”。在中国,从小就接受专业体育训练的孩子千千万万,但能跨出刘翔这样名气,打出丁俊晖这样精度的人却少之又少。一根独木桥横跨,千军万马涌来,丁俊晖们拿着“世界冠军”的执照走过去了,但更多的普通人其实是被挤下去了。“体”不行,“教”无门,他们该怎么办?

  “体教结合”的目的,是不是仅仅保障优秀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显然不是。让占绝大多数的普通运动员退役之后,能凭借自己受过的文化教育谋一份职,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是“体教结合”的真正用意。这样,那些把青春奉献给体育训练的孩子们,长大后才不会遭遇“冠军搓澡工”的尴尬,或者至少不会像中

国足协副主席南勇说的那样,变成个“文盲+流氓”。

  中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宝塔式”结构,注定只有少数运动员成为“塔尖”,所以如何保障那些处于“塔基”的运动员在青少年时期受到足够的文化教育,才是“体教结合”的重中之重。眼下,遍地开花的“足球学校”都号称有相关的文化课程,配备相关的授课老师,但教学质量怎么样,学生是否肯学,都没有保障。说实话,家长把孩子送进这些专业运动学校,是何等冒险!

  从这个意义上说,把北京理工大学那群冲进足球中甲联赛的小伙子们作为“体教结合”的成功案例才更有说服力,因为他们是作为学生冲进了中甲,而不是凭冲进中甲而成为学生。即便如今月工资只有400元,哪怕今后冲不进中超,但他们退役以后,完全可以凭自己学得的文化知识找到一个饭碗。

  丁俊晖进大学,给“体教结合”的发展带来了一些新的思考。真正的“体教结合”不仅仅需要关注明星运动员,更应该保障普通运动员。哪怕你“一杆子”打不进大学,但你之前所受的教育已能保证你受用一辈子,中国的“体教结合”何时能做到这一点,才算是真正的成功。 (

解放日报 张玮)


 

推荐】【 】【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