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首页 > 正文 

美国三大体育联盟争抢中国市场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11月08日05:59 中国青年报

  本报记者 辛明

  NBA在中国市场上分到的蛋糕越来越大,这让美国另外两大体育联盟十分眼红。

  据美联社报道,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MLB)即将在北京创建办事处,并计划在北京举行2008赛季常规赛的揭幕战。而美国最受欢迎的橄榄球职业联盟(NFL)也曾表示,2007
年8月8日将在北京举办一场常规赛。

  MLB和NFL如此急切地想到中国举办正式比赛,主要是看到了NBA在中国已取得的巨大成功。在美国,NBA的影响力不及MLB和NFL。而在中国,NBA现在已经成为中国收视率最高的联赛,MLB和NFL终于坐不住了。

  中国已成长为NBA最大的海外市场

  今年8月,“大鲨鱼”奥尼尔曾来中国参加商业活动。据美国南佛罗里达《太阳哨兵报》报道,奥尼尔对中国巨大的市场感到震惊。他说:“没去中国之前,我不知道自己在那里居然有那么大的影响力。我爬长城时,有好多人在等我的签名,我们不得不在那里停留好几个小时。我身边总围着许多球迷。”

  自从姚明登陆NBA以来,中国已经渐渐成长为除美国本土外NBA的第二大市场,这里有近3亿篮球人口,已接近美国的人口总数。上赛季总冠军成员、

总决赛MVP得主韦德,也在今年夏天赛季结束后访问了中国并参加了一系列热身赛。韦德同样对在中国受到的礼遇感到兴奋和惊讶:“他们都认识我,就像在美国一样。”

  今年是NBA全球化进程中很重要的一年,4支球队在欧洲进行了夏季训练,多达44%的球员在海外进行了自己的发展。不过,中国是现在NBA最大的国际市场,它有着13亿人口、热情的球迷和很普及的电视业及互联网。

  据统计,NBA目前在中国的合作伙伴已达17家。业内人士表示,目前NBA合作伙伴门槛为300万美元。这意味着17家中国企业支出的费用至少已有5000多万美元。去年,NBA在美国之外的收入达9亿美元。NBA已计划2010年在境外收入17亿美元,其中,中国市场被其视为最大的海外球市。

  NFL想用10年搭建中国橄榄球金字塔

  近两年来,美国体育传媒一直讨论一个热门话题:“得挑两支高水平的橄榄球队去中国比赛,这可是我们最引以为豪的运动!”

  现在这个愿望已经变成了现实。上月初,NFL总裁罗杰·古德尔宣布,新英格兰爱国者队和西雅图海鹰队将在北京工人体育场举行NFL比赛。“我们非常激动和骄傲地将我们的比赛带到中国。这将是一个永远值得铭记的盛事。”古德尔说。

  近几年来,NFL的老板们也开始步NBA后尘向世界进军。中国虽然是橄榄球开展很晚的国家,但在美国人眼里市场潜力最大,最值得开发。NFL首席执行官塔戈里亚布一再表示:“我不在乎钱,也不在意时间,我愿意用10年的时间来搭建中国的橄榄球‘金字塔’。”

  但更多的人相信,橄榄球要想步入中国市场还障碍重重。NBA已经有了中国球员,而NFL甚至连亚裔球员都没有,这势必影响比赛的关注度。另外,橄榄球不是奥运项目,在中国很难得到政府的实际支持。再者,橄榄球花费巨大,其队伍建设所需的每年9000万美元令一般企业望而却步。而且除了薪金外,球员身上的行头、训练器具,也都是其他项目难以比拟的。一个球员从头到脚,最便宜的装备也得450美元,如果稍微讲究一点,置一套装备没1000美元根本下不来。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况且其文化传统与橄榄球毫不沾边,比赛进来容易,但想站住脚很难。

  

棒球联盟要掏腰包培养中国球迷

  据美联社报道,近日,美国职业棒球联盟开始了访问日本的行程。在赛季前的新闻发布会上,联盟总裁鲍勃·迪普伊说:“我们的目标是近两年在北京进行一场赛季常规赛的揭幕战。我们认为,中国会为我们提供巨大的机会。不需要太长的时间,中国就会像日本一样,推动和协助我们的发展。”

  过去几年间,圣地亚哥教士队主席约翰·摩尔斯和首席执行官桑迪·阿而德森曾经在中国进行过举行揭幕战的可行性调查。同时,他们也有意向在中国建立棒球学校,培养中国选手。鲍勃·迪普伊说:“很显然,那里有巨大的、令人心动的市场。”

  大联盟官员还透露,MLB将在一个月内在北京开设办事处,处理相关事宜。

  “我们近期将飞往北京。”迪普伊说,“中国将举办奥运会,那将是棒球在奥运会上的最后一次表演,我们要抓住这次机会,尽快在中国开设办事处。”

  但是,MLB和NFL遇到了同样的困境。棒球在中国并不是热门项目,中国没有类似于日本的高标准棒球场。即便到了奥运会,棒球场也是在较小的体育场进行。中国也是在近几年开始发展棒球事业,但是效果并不显著。

  现在,中国棒球队的教练是前MLB传奇教练吉米和布鲁斯,但在中国几乎没有人认识他们。

  不过,这并没有打击MLB的积极性,因为MLB和NFL都知道,NBA在中国发展了20年才有了今天,他们也愿意慢慢地在中国发展这两项运动。

  本报北京11月7日电


 

推荐】【 】【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