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首页 > 正文 

以学贯中西的视角展现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体育理论研究者的时代价值——访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肖天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11月06日11:43 中国体育报

  体育学博士论文首次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中国体育界和体育理论界该如何看待这一成绩?这一成果是否可以证明我国体育科学理论研究已经达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准,在获得社会认可的同时也具有了和其他学科可以抗衡的相当实力?中国体育理论研究和体育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在中国社会转型的今天该有怎样的方向把握?日前本报记者专访了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肖天。

  与时俱进把握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时代价值

  肖天表示,评价这一成果,要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北京体育大学王凯珍同志获得优秀博士论文有其自己的努力,勤奋笔耕学术积累。作为学者,体大科研处长和博士生导师,她对自己从事的科学研究有着始终严谨的态度,通过自己多年来对体育,特别是社区体育的观察,从独特的视角来选题。应该说,一份成功的论文,其选题所反映的对社会观察的敏锐度是其成功的重要前提。再有就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居住条件、生活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为新生事物,社区是中国社会转型的必然产物。因为社区是相对于农业文明、自然经济情况下,散落居住结构而言的。社区的出现是实现小康生活居住的一种表现形式。王凯珍同志能紧紧把握中国社会的这种悄然变化,从体育的角度,通过观察社区体育来研究中国社会转型,这样她就抓住了时代的脉搏,其论文价值就在选题上占有重要的优势,与时俱进把握了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时代价值,这是值得肯定的。

  肖天说,观察中国社会的变化必须要看到两种底色,就像画油画一样,一笔是中国社会的生产力变化,我们正从农业社会加速向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转型,也就是大踏步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迈进;另外还有一副底色是中国社会制度的转型,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在转型。那么这种转型必然带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巨大变化,这是中国社会繁荣的第二道底色。在这么一种变化中间,中国社会各种新旧思想观念的冲突,价值观念伴随着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渐进,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样一种历史背景下,生活在社区里的人们,在对文化价值的追寻中,要体现价值、健康、平等、和睦,体育的价值就应运而生,社区体育成为一种表现形式。

  体育竞技这种古老的文化现象为什么能在人类社会中经久不衰、引起如此的共鸣?因为它反映继承了人性唯意志本质,体现出人性解放的美感,从而体现出人的尊严和价值。作为现代文明的社区体育是体育与社区的有机结合,它与人性的需要是连在一起的。当文化和生活水平还没有达到这一步时,这个潜在存在的问题是不会彰显出来的。生活水平到了这一步,人们就要通过体育,来彰显人类更加进步和健康的一面。以王凯珍同志获得这样一个奖项折射出整个中国体育的发展,特别是大众体育,老百姓的健身意识、体育产业、体育科研,体育总体的发展,也是社会对体育的重要性、认可度的一个体现。王凯珍同志在这样一种背景下的获奖,标志着社会各界、理论界对体育在社会中作用凸现的一个肯定。

  以学贯中西的视角展现体育理论研究者的时代价值

  肖天表示,王凯珍同志的获奖代表了社会对体育学术研究的认可,万事开头难,这非常可贵,今后应该有一批这样的科研学者能够跻身于我国学术研究前列,做出高水平研究成果。体育理论工作者在研究体育问题时,不应囿于某些局部的研究现象和内容,就体育而体育来研究问题。王凯珍同志的可取之处,是把体育和中国社会转型、体育和社区的兴起联系到一起,希望我们的理论工作者在今后体育理论研究中有一个更加开阔的视野,跳出体育看体育,历史地、全方位地通过观察社会的变迁、体育的发展来研究体育的文化现象,甚至要用世界眼光,以学贯中西的视角研究古今中外的体育问题,这样才能成为真正的大家。王凯珍同志有了这样的探索,走出了这一步,为我国体育理论工作者带了一个很好的头,期待还有更多的学者达到更高的水平。

  在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方面,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巨大变化,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方面的内容十分丰富,热点、敏感问题也很多,例如如何看待体育的举国体制问题;全运会存在与否的价值问题;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的关系问题;体育在提高全民族素质中的作用问题;体育的商业化、产业化问题;体育的竞技精神与和谐社会和现代文明的关系问题;奥运会奖牌与体育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奥运金牌与民族心理问题;怎样评价一届成功的奥运会;

北京奥运会应该在体育、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留下何种遗产;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中国体育的走向;以及如何看待中
国足
球的现状与体制;如何看待当前竞技及
十运会
的赛风问题等,这些都是我们从事体育理论研究的有价值的选题。


 

推荐】【 】【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