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中国女篮不应该忘本 打法上迷失自我成最大败因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09月25日11:50 黑龙江日报

  本报记者 梁学增

  中国女篮最终获得圣保罗世锦赛第十二名,平了自己历史最差纪录。8年前,她们在德国世锦赛上,创造了这个历史最差纪录,当时的主教练是马跃南。从此役赛前的前8目标到现在的第十二名,落差如此之大让人瞠目结舌。那么,中国女篮何以“复制”了历史最差纪录呢?

  制定目标自我感觉良好

  此次世锦赛烽火未燃,中国女篮便拿出奋斗目标———力争打进前8名甚至第六名。现在看来,这个目标过于乐观,将征途上的困难与艰险随意淡化,当她们遇到逐渐强大对手时,由于心理准备不足而承受力荡然无存,兵败如山倒也就成为必然。

  这里有主教练马赫的责任。他对于他执教的这支队伍真正实力把握失准,致使在制定目标时有“大跃进”的味道。当中国女篮艰难地小组出线时,他又有些飘飘然,竟放言“复赛什么都可能发生,打进前4甚至夺得冠军都有可能”。而当中国女篮最终获得第十二名时,他总算是有些“服软”———“虽然我很失望,但我们尽力了,要知道这是一场非常激烈的比赛,希望我们会慢慢成长起来。”

  按照实力客观评价,如果中国女篮目前人员齐整、没有伤病员,保8争6的目标还是有戏的。问题是,雅典奥运会上打得最好的隋菲菲脚踝伤还在恢复,根本无法正常发挥,任蕾也在开赛前一周才伤愈,致使前锋线上的兵马顿显捉襟见肘,整体实力明显受损,使保8成为无稽之谈,争6更为荒唐可笑。坦率地说,就这次大赛中国女篮的实力而言,谦虚一点的说与古巴差不多,比加拿大稍好些,赢她们正常,输给他们也正常。加之FIBA这种赛制以一场定高低,不容球队有半点闪失,偶然性太大了,没有高人一筹的本领,谁敢吹牛?

  当然,马赫制定的世锦赛奋斗目标在某种程度上受到篮管中心思想的影响。前几年,该中心便提出让“篮球成为中国第一运动”的口号。事实上,中国足球从事这个项目训练的人数和喜欢这个项目人数还是居多,乒乓球也一直被国人视为“国球”,其地位很难动摇,在这种情况下,谈何成为中国第一运动?

  中国篮球在自我感觉良好的氛围中,先是男篮遭受重创,后有女篮“复制最差纪录”,也就不难理解了。

  战术单调常常被动挨打

  当今篮坛的大趋势是,女子篮球男子化,这包括身高、动作和打法等诸方面。马赫顺应潮流在中国女篮身高上狠下功夫,目前全队超过1.90米以上球员达五六位,弥补了以往身高不足。而问题是,中国女篮虽然有了身高,但在与对手对抗中并不占上风,原因是我们的中锋包括陈楠等将还不是强力中锋,还不能像当年郑海霞篮下“站桩式”而一手遮天。也正因为如此,中国女篮每场比赛抢得前后场篮板球的次数总要逊于人家。

  为此,原国手宋晓波一再呼吁:中国女篮不能忘掉“小、快、灵”战术。这个战术不但是中国的传家宝也是亚洲的经典,日韩等队仍以此为座右铭,以弥补身高的不足,并成为自己看家本领。而中国女篮恰恰忘却了“小、快、灵”,不能在比赛胶着状态或被动挨打时,变换战术以让对手防不胜防。加之中国女篮赛前根本就未演练“小、快、灵”,谈何在关键时刻祭出此招,而“铁骑突出刀枪鸣”呢?

  当然,从目前中国女篮现状来看,能适应打“小、快、灵”战术的球员并不多,真正称职者只有苗立杰一人,组织后卫宋晓云发挥欠稳定,不该投的球出手了,不该失误的球丢了,让人很不托底。另一位后卫卞兰的状态不一,在复赛的几场角逐中表现尚可,在之前的比赛中表现得几乎一塌糊涂。3号位是中国女篮的“软肋”,作为前锋,是得分的尖刀,但这一位置上的球员,极少有得分超过10分的,有的场次得分竟是零。任蕾在前6场比赛上场118分钟,共得21分,还抵不上其他队员一场的得分。

  方向对了,越努力距离目标就越近。如果方向不对,越走距离目标就越远。请

澳大利亚教练前来执教,人家来了自然要拿出自己的那一套东西:强调身体对抗、争抢篮板球。这本身没有错,但和欧美强队比这些,永远也比不过人家。故而,中国女篮必须有自己的一套东西,把外教的东西和自己的特点、优势结合起来,这样才有胜过人家的可能。

  经验告诉我们,中国女篮在男子化的道路上,不应该忘却自己曾经的看家本领。一手“大型化”,一手“小、快、灵”,两手都要硬,或许会在今后比赛中会更主动一些,走得更远一些。

  相关链接

  中国女篮历届世锦赛战绩

  1983年第三名

  1986年第五名

  1990年第九名

  1994年第二名

  1998年第十二名

  2002年第六名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855,000

评论】【篮球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