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篮球报:只有“楠”“苗”是不够的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09月21日09:28 篮球报

  女篮世锦赛的赛场上,除了东道主巴西队,最受人欢迎的要数中国队的姑娘们了。每逢中国队的比赛,“苗”、“陈”、“隋”的喊声此起彼伏,简直成了中国队的主场。

  17日,中国队被安排在中午12点开始训练。11点30分不到,训练场边就已经聚集了十多名手拿中国国旗的小伙子。这些小伙子最喜欢的队员是苗立杰,但是,别以为他们都是铁杆球迷,因为这其中的许多人连苗立杰的名字都叫不出来,只知道她叫“苗”,而陈楠自
然也被他们称作“陈”。这种崇拜似乎有些盲目,但是小伙子们不以为然,他们评选心中偶像的标准只有一个:成绩——“苗的球打得很棒,她又是中国队的队长,所以我们很崇拜她。”

  的确,这次的世锦赛中,发挥最为稳定的两个人就是苗立杰和陈楠。

  可惜只有一个苗苗

  经过两次世锦赛的磨炼,苗立杰已经成为球队绝对的核心,在自己的第三次世锦赛上,她也期待着自己做到更多,而她身上的压力也就更大。

  也许很难想像,赛场上生龙活虎的这个假小子,一直都在忍受着腰伤和膝伤的折磨。在与捷克队的比赛结束后,回到驻地的苗立杰直接钻进了队医的屋子,刚刚在赛场上还虎虎生风的她,到了场下突然蔫了下来。一是因为这场关键的比赛,中国队输掉了。二是因为拼杀了全场的苗立杰已经感到很疲惫了。“因为这几天接连比赛,比赛强度比较大,对手都很厉害,大家都是在拼命,所以腰伤比较重一点,可不能为这个影响到比赛,所以比赛结束后我都去配合治疗,希望能缓解一下,争取不让伤病影响到比赛的发挥。”与捷克队的这场比赛,苗立杰和陈楠双双拿下24分,却阻止不了

中国女篮以73比79不敌对手。因为除了苗立杰和陈楠外,其他队友没有一人得分超过10分。在第四节双方比分咬得最紧的时候,中国队还是只能不断地把球交到苗立杰和陈楠手里,即便那时她们的体能都已经接近极限。“我们自己没把握好,把胜利拱手让人了。”苗立杰有点感慨,欲言又止,“现在队里就我和陈楠两个点在打,我们确实需要更多的帮手。”

  在世锦赛中,苗立杰还有一刻令人难忘,那是中国队与古巴队比赛中的一幕:最后一节,中国队体力纷纷下降,这时,苗立杰站了出来。她先是一记三分命中,追平比分;之后又是一次抢断。比赛还有1分钟时,中国队以71比70仅仅领先1分,古巴队连续两次进攻不中,苗立杰在人群中高高跃起,至关重要的一个篮板球稳稳地握在了手中。古巴队只好被逼采取犯规战术,于是,苗立杰在压力之下两罚全中,73比71——这是中国队在复赛中取得的一场艰难的胜利。

  作为得分后卫,苗立杰的表现可以用“优秀”来形容。4场比赛中有3场,她的得分是全队最高。但事实上,苗立杰在队中更像是个勤务兵,除了打好自己的位置,还要在宋晓云下场的时候客串组织后卫的角色。

  “我们要是有两个苗立杰就好了。”结束了世锦赛的征战后,有人这样说。篮管中心主任李元伟对她有过这样一句评价:“4场比赛下来,只有苗立杰发挥比较稳定,让人放心。”但是可惜,我们只有一个苗苗。

  陈楠是中国女篮的榜样

  领队白喜林说,陈楠是中国女篮全队的榜样。而马赫对她的评价还要高,喜欢表露自己感情的他已经将“SuperStar(超级巨星)”的称号毫不保留地赠送给了陈楠。

  同美国的比赛中,陈楠上场23分钟;与俄罗斯一战,她出场28分钟;与法国的比赛,40分钟的比赛里,陈楠只在场下歇了三分钟。在中国队的小组赛、1/8比赛中,陈楠场均上场30分钟,贡献20分8个篮板。

  与古巴队的比赛中,陈楠拿下了全队最高的22分、7个篮板,并在最后27秒抢断成功,为中国队锁定胜利,保留住了晋级前八的最后一丝希望。在陈楠全场的14次出手中,共命中7次,罚球11罚8中。除了得分、篮板表现外,陈楠另有3次抢断和1次封盖,其中最重要的一次抢断出现在比赛结束前27秒,中国队就此在领先1分的情况下还拿到了球权,在全场得到19分的苗立杰两罚命中后,中国队取得了最终73比70的优胜分数。

  在郑海霞成为记忆之后,陈楠成为中国女篮

中锋位置上新的希望。明年,她将成为美国WNBA圣安东尼奥银星队的一员,而两年后的北京,正在当打之年的她将是中国女篮的核心人物。不过,谦虚的陈楠总是那么谦虚,每当有人夸奖自己,她总会略带平淡地说出一句激励自己的话:“人生不就是一次次起跑,一次次冲刺吗?”

  与苗立杰和陈楠的出色发挥形成对比的,是不在状态的隋菲菲。在女篮世锦赛的5场比赛中,她仅仅获得了2分。小组赛的比赛中,上场29分钟的她除了这仅有的两分之外,只剩下1个篮板和1次助攻。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903,000

评论】【体育沙龙】【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