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首页 > 正文 

1952年奥运会中国队为何迟到10天?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09月18日11:24 竞报

  

1952年奥运会中国队为何迟到10天?

  1952年7月24日,澳大利亚选手史崔克兰在芬兰赫尔辛基奥运会田径女子80米栏比赛中获得冠军

  供图/CFP

  

1952年奥运会中国队为何迟到10天?

  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海报

  

1952年奥运会中国队为何迟到10天?

  赫尔辛基运动场外的雕塑

  还有690天,第29届奥运会就将在北京隆重开幕。自1992年以来历经9年两次申办的艰辛努力之后,世界终于选择了中国。国际奥委会评估委员表示,在中国举办奥运会,将“给中国和世界体育留下独一无二的宝贵遗产”。而这一切都开始于1952年7月29日,54年前的那一天,新中国第一次参加奥运会,中国体育从此站在了世界人民面前,书写奥运辉煌的第一页也由此翻开。1952年初,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第15届夏季奥运会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举行。芬兰人认为缺少了拥有几亿人口的新中国的参与,奥运会显然缺乏代表性,但国际奥委会断然拒绝新中国参赛。那么新中国代表团是怎样获得参加资格的?唯一一位参赛的运动员又是谁呢?

  1932年洛杉矶

  中国人的第一次奥运之旅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奥运代表队曾由刘长春执国旗,沈嗣良为总代表,组成6人代表团,参加了1932年7月30日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10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中华体育协进会董事王正廷致欢送词说:“中华民国之国旗,飘舞于世界各国之前,是乃无上光荣也。”比赛开始后,刘长春百米预赛成绩在11秒左右,居第5位,被淘汰;200米成绩21秒9,居第4位。在美国停留数日后,刘长春于8月21日乘柯立芝总统号起程回国,结束了中国人的第一次奥运之旅。

  到1932年的洛杉矶奥运会,现代奥运会虽然已经举行了10届,且早在1924年中国已经与国际奥委会有过接触,1928年还派人前往观摩过,但是在此之前,却没有一人作为运动员正式参加过比赛。刘长春是中华民族第一位参加奥运会比赛的运动员,可以称作中华民族走向世界体育运动的先驱者,其意义已超越了一位普通运动员参加比赛的内涵。

  要办最好奥运会

  就需要新中国的参与

  

  1952年初,芬兰首都赫尔辛基仍然在冰雪的包围之中,然而市民们高涨的热情却似乎要将寒冬融化。为了迎接即将在赫尔辛基举行的第15届夏季奥运会,整个芬兰都动了起来,他们扩建了作为主体场地的赫尔辛基运动场,将看台扩大到可以容纳7万人,另外还有两座宏伟壮观的建筑物:一座是为纪念马蒂·耶尔维宁在1932年奥运会夺得标枪冠军的白塔;另一座是芬兰长跑骁将帕沃·鲁米的青铜像,青铜像惟妙惟肖,展现了鲁米往昔驰骋田坛的雄姿。

  芬兰人想要把赫尔辛基奥运会办成历史上最好的一届,但是他们也看到,如果缺少了拥有几亿人口的新中国的参与,奥运会显然缺乏代表性,于是决定抛开冷战思维,邀请新中国派代表团参加赫尔辛基奥运会。

  但当时由于某种原因,国际奥委会的个别领导对是否邀请新中国参加奥运会,迟迟不下决定,甚至蓄意在中国席位问题上制造事端。离开幕式还有两天时,国际奥委会仍然拒绝新中国参赛。但新中国并没有放弃努力,在国际奥委会会议上,中国代表盛之白作了5分钟的发言,申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奥运会是合法的,表达了新中国的立场和愿望。在众多国际朋友的支持和声援下,这次会议最终以33票对20票通过了决议,决定邀请新中国参加赫尔辛基奥运会。7月18日晚,在奥运会开幕的前一天,中国方面接到了第15届奥运会组委会主席佛伦凯尔的邀请电报。

  周总理批示:一定要去

  五星红旗在赛场升起就是胜利

  

  接到邀请后,中国方面迅速展开讨论。第二天就是7月19日,第15届奥运会开幕了,赫尔辛基却远在万里之外,在正式比赛开始后再组团参加是否还有意义?中国,去?还是不去?周恩来总理当机立断:一定要去,只要五星红旗能在奥运会的赛场升起,这就是胜利。

  在接下来的三四天时间里,中国方面迅速进行动员,临时组成了一支篮球队,一支足球队,外加游泳选手一名,全团共40人。荣高棠为团长,黄中、吴学谦为副团长,董守义为总指挥,李凤楼为足球队指导,牟作云为篮球队指导。许多运动员都是在训练场上接到紧急通知后集合的,大家都感到十分突然。“尽管时间很紧张,大家还是准备了统一的服装,咖啡色的西装、灰色的西裤,白色衬衣配着紫红色的领带。足球队的队服则是白色球衣和白色短裤,胸口处写着‘中国’两个字。只不过,刚试穿完,我们就把衣服收好了。”体坛元老陈成达回忆说。

  7月24日深夜,代表团出发前夕,周总理在中南海接见了这支待发的队伍。他指出:此去把五星红旗插到奥运会就是胜利。正式比赛赶不上,可与芬兰的运动员进行比赛,积极参加友好活动。

  虽然我们来迟了

  但我们终究是来了

  

  7月25日凌晨,中国体育代表团乘飞机出发,日夜兼程赶往赫尔辛基。由于当时交通条件所限,他们赶到时已是29日11时,此时奥运会已接近尾声。但中国体育代表团的到来,仍受到芬兰人民的热烈欢迎。特别是董守义,当他走下飞机时,立即受到前来欢迎的、熟识的国际奥委会委员们的拥抱。

  到达位于赫尔辛基市郊的奥运村后,中国代表团顾不得休息和吃饭,在中午12:30举行了升旗仪式,曾参加过第14届奥运会的足球选手张邦伦,荣幸地成为升旗手。五星红旗伴随着庄严的《义勇军进行曲》,第一次冉冉升起在奥林匹克运动赛场上,奥林匹克大家庭里,扬起了一面新的风帆。

  数百名各国运动员和新闻记者赶来参加升旗仪式,中国代表团团长荣高棠说:“虽然我们来迟了,但我们终究来了。我们带来的是和平的愿望和良好的友情。我们将与各国运动员会见,我们深信这种会见将增强新中国运动员与各国运动员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中国体育界元老董守义感慨地说:“这就是最大的胜利。”

  奥运村里住筒子楼

  饮食成了最头疼的问题

  

  赫尔辛基奥运村的条件当时比较简陋,在陈成达印象里,那就像是现在所说的筒子楼,长长的走廊,走廊尽头才是卫生间。“我当时住的是个双人间,同屋是来自上海的队友方纫秋。屋里的摆设很简单,两张床,两个桌子,两把椅子。其中的一个桌子上摆着一个花瓶,花瓶上插着芬兰当地的鲜花,大本营里的服务员两天换一次鲜花。”由于大本营在郊区,平时不训练的时候,陈成达也没有地方去,想给国内的朋友带些当地的小礼物回去,也是不可能的。在国外,饮食成了中国运动员最头疼的问题,陈成达说:“每天都是牛肉、面包、黄油。中国的特色菜一直就没有。还好我们当时都能凑合吃下去,多吃几次也就习惯了。”

  记住1952年7月29日

  中国旋风自此始

  

  “中国代表团到达赫尔辛基后,足球队已经没机会参加奥运会的比赛了,但芬兰组委会很友好,安排芬兰国家队和中国队踢了一场友谊赛。中国队1比2告负。比赛之后,芬兰运动员主动找队员们合影留念。可惜的是,由于带的比赛服不多,不能和他们交换球衣。”陈成达说。

  当时,只有吴传玉参加了男子100米仰泳预赛,未能出线,但这是新中国在全球性体育盛会上第一次发出声音。本届奥运会后,由于美国带头在国际奥委会内搞“两个中国”,新中国离开奥运赛场长达32年之久,直到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重返奥运会的中国运动员再次掀起了“中国旋风”。

  1984年7月29日,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亲自将金牌戴在许海峰胸前,并激动地说:“这是中国体育史上伟大的一天!”外国通讯社也发出惊呼:“这是中国五千年体育史上伟大的壮举!”在本次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以15金、8银、9铜的成绩列第四位,一扫往日的颓势。国外报刊纷纷发表评论:“奥林匹克舞台上,出现了一个新的体育大国———中国。”

  1992年7月26日,巴塞罗那奥运会战幕拉开的第一天,中国代表团一举夺得了16金、22银和16铜的成绩,在参加奥运会的170个代表团中,名列第4位,这是中国体育从未有过的辉煌,将成为中华体育史上的光辉一页。可以预期的是,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中国代表队必将以更为出色的表现,为人类的奥林匹克运动增添更多光彩。

  而在我们看到所有后来的这一切收获时,都请记住1952年7月29日,因为在54年前的这一天,新中国翻开了书写奥运辉煌的第一页。

  赫尔辛基奥运会

  赫尔辛基掀起“中国热”

  

  除了体育比赛,中国代表团在赫尔辛基奥运会期间主要是参加社交活动,向世界展示新中国的形象。代表团举行记者招待会,宴请各国官员和运动员,增进了相互间的了解和友谊,在赫尔辛基掀起了小小的“中国热”,许多国家的运动员都为能够得到一枚毛主席像章而感到光荣。8月3日,随着奥运圣火的熄灭,新中国在奥运赛场上的首次亮相完美谢幕。

  不是冠军的冠军

  在马术盛装舞步个人赛中,丹麦骑手里丝·哈尔特是这一项目中第一位被允许与男子运动员同场竞技的女选手。她以优异表现夺得了银牌。令人称道的是,她自幼患有小儿麻痹,留有残疾,而且还有孕在身,上、下坐骑都需要有人帮助,因此人们称她为“不是冠军的冠军”。

  美苏两强抗衡揭开奥运新篇章

  赫尔辛基奥运会大会期间,虽然气候不佳,不时遭到寒冷和风雨的袭击,但仍然是一次成功的、高水平的运动会。美国仍保持了金牌总数领先的地位,共获40枚金牌,另外获得银牌19枚,铜牌17枚。苏联紧随其后,金银、铜牌数分别为22、30、19枚。如计算前6名非正式团体总分,则两国均为490分。赫尔辛基奥运会揭开了新的篇章,进入了美、苏两个体育强国抗衡的年代。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 杨帆


 

推荐】【 】【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