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首页 > 正文 

喜看今日新大寨(图)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09月11日11:00 西安新闻网-西安日报

  

喜看今日新大寨(图)

  省委副书记、代省长袁纯清(左一)视察大寨村,右一为大寨村党总支部书记王荣安。走进蓝田县大寨村,一座座设计新颖的新建小洋楼映入眼帘,一条条新修的村内道路宽阔平坦,一家家新开的商铺生意兴隆,村办小学是花园式新校,办学条件可以和城里小学媲美,漂亮、气派的新建村委会办公楼,墙面上挂满了“五星级”村党支部、“精神文明建设
先进单位”、“党风廉政建设先进村党总支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示范村”、“文明村”等各类金灿灿的奖牌50多个。新这!新那!走进大寨村,让人感受到一派新的变化与生机。这正是以王荣安为班长的大寨村两委会一班人在建设新农村道路上积极探索结出的硕果!

  新班子带来新气象

  大寨村是原大寨乡政府所在地,与县城隔灞河相望,是一个有着3000多口人和100多名党员的大村。2000年前的一段时间,村大人多事杂,歪风邪气盛行,经济社会发展缓慢,大寨成了远近闻名的“闹事村”、人见人怕的“烂摊子”。针对这一情况,2001年,原大寨乡党委对该班子进行集中整建,五次力请当时在外搞建筑的王荣安回村任职,从此,大寨村开始了前所未有的新变迁。

  新班子上任的第一件事不是“放火”而是“引水”。由于多年的遗留问题,大寨村300多米长的石砌河堤被水冲毁,成了个靠天吃饭的村。1999年、2000年连续两年大旱,庄稼收成不好,村民连续两年“抗粮”不交。村民们一见收税的,立马关门闭户,两年欠下了20多万元农业税,干群关系很紧张。

  “民以食为天!”为了不再看老天的脸色,2001年,村两委会决定拦坝引水,恢复大寨村浇地的水源,解决2000多亩地的灌溉问题。水来了,流进了干涸的土地,快要枯死的玉米苗一下子来了精神!这一年又逢大旱,全县川道地区大部分农田都遭遇到干旱威胁,而大寨村的秋苗却绿油油一片,长势喜人。秋收后粗略一算,村里的2000多亩地当年至少增收40万斤,村民们痛快地交了农业税,一周时间交了12.6万元,“一户未欠,一分不少!”这在大寨村的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这件事让群众看到了希望,也让两委会干部信心倍增。

  怎样让大伙富起来成为两委会一班人苦苦思索的问题,经过几次商议,最后大家决定从村口的垃圾堆着手,建门面房。垃圾被清理完后,竟然腾出了意想不到的一大块地方。村两委会成员集资3万多元,不到两个月盖起了14间门面房。门面房刚刚盖好,就被村民们抢租一空,“垃圾场”变成了“聚宝盆”,做生意的赚了钱,不做生意的村民也心存感激。过去,无论是买菜、买药还是理发,都得骑车子上县城,现在好了,一切都能在村里解决,方便得很。同时,这14间门面房一年能给村集体增加租金收入一万多元。但这些离让群众富起来、让村容村貌大变样还差得很远。过去长期在建筑行当摸爬滚打的总支部书记王荣安想到了办采沙场。可是几十万元的投资从何而来,大家又犯难了。为了凑钱,支书王荣安硬着头皮,软磨硬泡做通妻子的思想工作,用自家的

房产证抵押贷款16.5万元。王荣安抵押房产证的事传开后,村两委会成员少则5千、8千,多则1万,个个慷慨解囊。村委会妇女委员张粉过虽然家境拮据,但仍再三坚持四处借债5千元,村党总支女委员范芳英也将原计划看病用的1万元全部拿出……沙石场建起来了,当年就还清了全部贷款,为村上增加工业产值100多万元,村集体获纯利润16万元,上交税金5万元,安置劳动力15个。采沙场不仅让村里的集体经济活泛了,也给村里原本一盘散沙的预制品企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优质原料。由于大寨村的沙、石不含泥,洁净度高,所以生产出的预制板在西安市场很有竞争力。

  为凝聚人心,村两委会着手制定和完善了各项制度,并坚持照章办事和政务公开,把每月25日定为党员活动日,针对群众敏感的村级财务工作,实行专人专管、收支两条线,每月给群众公布一次村集体账目的制度。村里的重大事项,由群众代表大会讨论决定。对在任干部加强评议、监督,提高为民办事水平,一次不能完成村上交办的任务,由村党总支部书记给予谈话,两次不能完成任务予以通报批评,多次不能完成任务的,经党总支会议研究,交群众大会民主评议直至罢免。全体干部工作有动力有压力,为群众办事有能力肯出力,赢得了群众的普遍信任和支持。

  新思路催生新发展

  发展经济、富裕群众要实打实,要集中群众智慧千方百计发展自己。为此,村两委会提出了“多轮驱动谋发展,经济事业上台阶”的发展思路。首先,抓企业建设不放松。在发展个体经济的同时,村党支部及时引导小型企业进行联合重组,提高企业竞争力,使企业保持旺盛的发展势头。2003年,由党支部牵头,将原来的20个私营小型水泥预制厂合并,成立“蓝田县大寨水泥制品有限公司”,由董事会进行统一领导,使用国家建材标准,对水泥制品进行技术规范,年产值由原来的500万元,增加到现在的1500万元,每年为集体上缴2万元,为国家上缴税收13万元,安置富余劳动力420人,人均收入达到5000元。其次,抓招商引资求双赢。以优惠的政策吸引人,以宽松的环境留住人,以热情的服务态度招揽人。2003年村党总支多次赴解放军35

医院,聘请退休外科教授马振锋同志回村投资300万元开办了骨科医院,解决了当地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受到了村民的好评。同时村党总支还积极引进民办学校,在原村小学的基础上,吸引投资380万元建成43间3层教学楼和宿办楼二栋,总建筑面积达到3120平方米。再次,抓公益事业帮民富。为了进一步适应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村党总支投资100万元,建设了村文化活动中心,投资7000元修复了村级抽水站,解决了1500亩良田的灌溉问题,复耕旧宅基地78亩,增加农业收入7万元。

  集约发展,扩大优势,惠泽百姓,建起全镇第一个奶牛小区,村民们亲切地称其为“托牛所”。去年9月份之前,大寨村的牛全都是农户单个散养的,村子里到处都能闻到牛粪味,夏天苍蝇蚊子乱飞。而要伺弄好一头牛,一般得两个人;一头牛一天大概要吃80斤草,一个人根本顾不过来。这都不算什么,最难的是储奶,因为一天要挤三次奶,但只能给乳品厂送一次,所以储奶十分关键。养牛户一般家里都有一口深井,专门用于储奶。但这并不保险,有时天热温度高,奶还没送就坏掉了,这等于一天的辛苦白费,如果再碰上个疫病,损失就更严重了,因此,村里多数养牛户心里七上八下的总也不踏实。于是,村干部们组织村里的养牛户到临潼相桥取经,参观人家的养牛基地。在回来的路上,王荣安提出“咱村也要办个奶牛小区!像看孩子一样,把牛集中起来养。”书记的这一想法,立即得到了其他村干部和养牛户们的支持,马上就有养牛能人提出愿意出资办奶牛小区。2005年9月,大寨村奶牛小区建成了!村民们争着把牛往奶牛小区送,一下子住进了105头奶牛!挤奶、送奶都由小区统一管,而且奶价高了,以前给奶粉厂交奶时一斤六毛五,现在小区统一交,一斤涨到了八毛。小区里的全自动挤奶器方便又卫生,再也不用担心由于人工挤奶细菌超标而被乳品厂拒收了,养牛的人一下子轻松了,也不担风险了,而且与邻里关系也融洽了。以前大寨村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一家养牛,四邻不安。由于养牛气味大,难免蚊蝇滋生,而且容易有疫病,因此,许多养牛户与邻居之间都不可避免地有些矛盾。现在奶牛小区独立出去,远离了村子,把气味和不愉快都带走了,村子又恢复了往日的和谐与安静。

  利用城乡接合部这一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引导和鼓励村民大力发展养殖和交通运输业。目前,全村奶牛存栏近200头,年产值160多万元,拥有各类运输车辆150多台辆,大型机械10多台辆,总收入达到610万元,全村外出务工人员481名,每年可创收300多万元。2005年末,全村人均纯收入3716元,远远高于全县平均水平。

  经济发展了,构建和谐新农村也不放松。大寨村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为动力,在创建“抓党建、促发展、奔小康”典型示范村和开展“四镇百村”精神文明连片创建活动中,先后投资50多万元,移动土沙石5千余方,对村内六个组的群众生产、生活道路进行了路障清理和硬化整修,总长2700多米。投资4万多元,修建垃圾台9座,固定专人定期清理,解决了多年来垃圾没处扔、无人清理的老大难问题。村上统一组织施工,为每户群众补贴120元和一袋水泥,积极实施卫生厕所的改建。投资35万元,争取西安城建部门捐赠地砖12万块,铺设主干道路人行道1600米,安装路灯34盏,栽植绿化树木和花卉一万多株。这几年,大寨村光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投资就有190多万元。同时,村集体投资50多万元,兴建了占地5亩的两委会办公大楼和文化活动中心;修建了篮球场,添置了总价值8万多元的成人健身器材和儿童游乐设施。此外,村里还成立了老年学校,组建了锣鼓队、秧歌队。逢年过节,两委会成员都要走访慰问全村200多位老寿星,定期评选“五好家庭”、“好媳妇”、“好公婆”及“法制示范户”,经常开展戏曲、舞蹈、球赛等积极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

  新机遇建设新农村

  2006年,大寨村被确定为西安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迎来了又一次大发展的新机遇,两委会认真学习国家政策,进行详细的研究讨论,同时抽调专人对村子进行摸底,初步制定了新的村庄规划,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结合党员提出的建议,大寨村定好了今年的发展规划———由党员和村干部领头,继续扩大大寨水泥预制品有限公司规模,同时开办彩色地砖厂;扩大村上运输队伍规模,壮大挖掘机、装载机、收割机等适应农村新需要的车辆队伍;发动在家妇女进行草绳、草袋、草片编制;节约土地资源,使村民住宅高层化;对秸秆进行统一发酵,发展奶牛养殖;进一步加大家庭沼气和卫生厕所改造力度。上半年,村上已投资10000多元,粉白墙面12000平方米,村内主干道全部安装了路灯,修建了人行道、铺设了地砖,对路边的排水沟进行加盖……一轮新的建设和发展热潮滚滚涌来,一个富裕、文明、美好、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寨正阔步走来。

  组稿王高峰赵瑞宁冯卫斌


 

推荐】【 】【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