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首页 > 正文 

让中青年成为健身主力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08月30日10:56 中国体育报

  (一)

  8月15日,苏州市体育中心羽毛球馆。

  室外温度已达到36摄氏度,刚活动半小时的黄蓉芳全身湿透,仍乐此不疲与同伴展开对攻。

  黄小姐在苏州一家民营企业工作,每周二、周五下午五点,是黄小姐所在单位法定的“健身日”。多数员工这时会选择离单位很近的市体育中心健身,而每次消费则通过他们手中持有的“阳光健身卡”刷卡完成。

  由中国光大银行苏州分行和苏州市体育局联合推出的“阳光健身卡”,除有储蓄、理财等银行卡的基本功能外,独特一点就是持卡人可以在苏州市全民健身活动中心15家定点场馆进行健身消费,并享受8.5折的优惠。

  最初的健身卡分市民卡、公务员卡两类。黄小姐所在公司给职工申办的是实名制的市民卡。“限额是400元,一月充值一次。”

  有了详细而又全面的消费信息终端,对健身人群的评估不再“朦胧、虚幻”。

  2004年6月苏州体育局与光大银行一道,首次以健身卡“消费次数、消费金额”为主要指标评选出了当年苏州“十佳健身之星”。2005年、2006年又分别进行了第二、三届评选,入选十人中有公司职员、企业老板、普通市民。今年第一名是以一年消费1972元、活动90次的健身纪录获得了一千元大奖,第二名是消费1947元、活动73次。黄蓉芳以一年消费1355元、活动83次位列健身之星第五名。

  (二)

  入选健身明星前十位的,以30-40岁中青年居多。这恰是苏州市体育局局长王根伟朝思暮想、“最想调动的人群”。

  “青少年有学校体育、老年有健身路径,朝九晚五的中青年成了健身最薄弱的环节。”怎么让公务、家务繁忙的中青年动起来,苏州市体育局选择了时下最流行、最方便的“一卡通”。

  “如果说布满城市各个角落的健身场馆是散落的彩珠的话,那么,‘阳光健身卡’就是串起彩珠的那根红线。”王根伟说。

  2003年8月,当首批阳光健身卡面市时,还只有8家国营的健身场馆加盟,现如今它已扩展到15家。另外,还有6家还在排队申请之中。

  这种“连锁式经营、一卡式消费、网络智能化管理与人性化服务”,迎合了现代人的消费需求,受到了忙碌都市人的喜爱。截止今年六月,阳光健身卡已累计发行35921张。

  (三)

  在原有市民卡、

公务员卡基础上,苏州今年又推出了“阳光健身·医保卡”。

  此卡推出,与苏州市政府着手进行的

医疗保险政策改革有关。在2006年苏州市医保政策“八项改革”中,其中一项就是:鼓励个人账户结余较大的参保人员申领阳光健身卡。

  具体规定:往年账户结余在3000元以上6000元以下的,可将不超过500元的个人账户资金转入阳光健身卡;6000元以上的,可将不超过1000元的个人账户资金转入阳光健身卡。

  据悉,首批办卡从四月到七月中旬已结束,共有1116人提出了申领。而实际具备申领条件的,据苏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统计:全市有3万余人。为什么申领不多?苏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医疗保险处处长苏桂宝分析:一是时间短,许多人还不知道有这项政策;二是多数人认为,医保费是用来看病的,即使现在有结余,真有大病还得靠它救急。

  从年龄结构上看,现有申领者以中青年居多;之所以有这样的特点,苏处长分析认为:一是年轻人观念新;二是身体有本钱。在美国有一个说法深入人心:“花一块钱健身可减少医疗支出八块钱”。而在中国,不少人却是“宁可花大把钱吃药,也不愿在健身上投一分钱”。

  中国要扭转这一观念看来还任重道远。


 

推荐】【 】【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