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首页 > 正文 

鞍山市兴奋剂事件 涉嫌违反两部法律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08月30日10:22 河北日报

  新华社北京8月29日体育专电(记者马向菲、李铮)针对最近发生的鞍山市田径学校集体、有组织地为运动员提供兴奋剂的事件,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律系主任、法学博士万猛教授认为,这种行为已经涉嫌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和《反兴奋剂条例》。

  国家体育总局23日通报突击检查在哈尔滨训练的辽宁省鞍山市田径学校运动队的情况:由中国奥委会反兴奋剂委员会、国家体育总局监察局等单位组成的兴奋剂检查组在运动
队住地发现,该校一些人正在给多名运动员注射违禁药物,还在现场收缴了大量促红细胞生成素、丙酸睾酮等违禁物质以及一次性注射器,并在该校校长邵会斌的房间内查获大量上述违禁物质。经查,使用违禁物质的多为该校准备参加辽宁省第十届运动会的18岁以下青少年运动员。

  万猛说,事件中给青少年运动员使用兴奋剂的行为违反了《反兴奋剂条例》,因为《条例》明确禁止使用兴奋剂,更在第三条中指出:“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向体育运动参加者提供或者变相提供兴奋剂。”

  “国家对于兴奋剂的生产、进出口、销售和使用都进行了周密规定,充分体现国家对兴奋剂的严格管理和使用,因为使用兴奋剂破坏体育精神、损害运动员身心健康、败坏社会良好风尚,必须予以制止,”他说。

  万猛表示,《条例》中第39条和40条规定了违法人员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其中指出:“造成运动员人身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万猛说,《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没有给青少年使用兴奋剂如何处罚的规定,但第46条明确指出: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被侵害人或者其监护人有权要求有关主管部门处理,或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他说,发生这种情况后应当深入彻底调查事件真相,究竟是组织、欺骗、教唆还是强迫,因为不同行为构成不同情节,导致不同法律后果。


 

推荐】【 】【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