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健身路径从第一条到1300多条——给百姓实实在在的满足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08月16日11:36 中国体育报 | |||||||||
7月27日,广州受“格美”台风的影响普降大雨和暴雨,记者途经天河体育中心健身路径竟发现仍有七、八人撑着雨伞在健身。记者大为震动,走上去与健身者交谈。一位67岁的老太太说,她已经坚持来这里锻炼4年了,就算是风雨天也要来,健身路径已经是她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天不来健身浑身就觉得不舒服啊。”说完,老太太继续做臀部的按摩训练,她的儿媳在旁边撑着雨伞帮她挡风遮雨。
前几日,记者来到天河体育中心,炎热的天气下,记者看到了热闹的场景:天河体育中心西北角的400米健身路径上,小孩子踩着滚筒嬉戏,滑梯上玩耍,家长在旁边守护着,老人们在扭腰器、伸背器和太极揉推器上做着简单的运动,一对青年男女双脚踏在漫步器上谈笑风生,可以下棋的小石桌小石凳围满了人,11张乒乓球桌和5个羽毛球场上都有乒乓球和羽毛球在来回飞舞…… 白领王先生下班后本想做一些深蹲、蹬力的训练,但太多人了,“我不想排队,所以就在这里踢毽球了。”在健身路径旁边的空地上,王先生跟其他人围成三个方队,踢起毽球。“这里环境好,设备齐全,不用花钱就可以健身,既可以锻炼身体也可以认识多一些朋友。所以我们都喜欢来这里啊。”王先生道出了健身路径爆满的原因。 据调查,不少群众反映:在健身路径锻炼的效果一点不比收费的健身苑差。健身路径对于城市普通百姓的健康需求,给予了一种实实在在的满足。 广州市体育场地新增速度较快,包括健身路径在内的体育场地数量、人均体育用地面积均居全国省会城市之首,初步形成一个以社区为中心的全民健身体育设施网络。但是,广州市社区体育设施与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还有一定距离,问题依然存在:部分社区体育设施陈旧,因建成时间较长又缺乏必要的保养和维护,部分社区体育设施磨损严重,有的甚至存在安全隐患,须分期分批进行改造更新。据初步统计,广州市5年内须改造更新的健身路径约有1100条。全市尚有876个社区未有辖下体育设施,要按照实际情况新建、补建一批公益性的体育设施。有关部门的同志告诉记者,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体育用地难以解决;二是缺少建设资金。 据介绍,建造一条健身路径需要10万元左右,除了体彩公益金投入外,一部分还需要当地小区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这样,健身设施建设、维修和管理等的资金运作才能向良性循环发展,以此为核心的社区体育体育发展模式才能形成。不久前,广州市体育局和广州市市政园林局等相关部门进行研究,出台了“十一五”期间社区体育设施规划的新思路。 根据规划,通过5年的努力,填补876个社区体育设施的空白,达到每个社区辖下都有真正可供市民群众健身使用的社区体育设施。为达到这一目标,广州市体育局在“十一五”期间,每年将从体育彩票公益金中拿出2000万元投入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同时广泛吸引社会资金的投入。 广州市还将在环珠江两岸和白云山脚高标准建设全民健身带,大力推进各类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内部体育场地向市民开放。力争到明年,具备开放条件的学校体育设施100%向社会开放;到2010年,50%的以上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 “到2010年时,广州市民一出家门就能锻炼。”广州市体育局的李国平处长说。 链接 广州市第一条,也是国内的第一条“多功能健身路径”于1996年9月在广州天河体育中心建成。 作为全国全民健身的排头兵,十年来,广州市已经建起了将近1300条健身路径,比2000年增加了1100多条!仅在2002年至2004年由社会各界向群众体育建设的投资超过4亿元,超过了2002年前几十年总投资的数十倍。市民体质状况稳步提高,2005年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为90.9%,比2000年增长12.9%,达到“十五”规划“85%以上”的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