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首页 > 正文 

破解学校体育场馆开放难题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08月09日11:15 中国体育报

  在城市里,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一边是学校体育场大门紧锁,一边是居民找不着健身的地方。由于顾及学生安全、教学秩序等因素,很多学校体育场馆未能向社会公众开放,导致场馆利用率偏低。

  针对这一现状,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决定,在北京、上海、长春等7个城市开展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试点工作,进而积极、稳步、有效地促进全国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
放。据悉,“安全”、“管理”、“物耗”等问题是阻碍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瓶颈,很多学校因此而畏难不进。不过,上海、武汉、广州等地已经在以往的开放过程中有了一些突破性的实践,值得借鉴。

  天津:依托俱乐部求发展

  2000年起,国家体育总局利用体育彩票公益金开始创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天津市正好抓住这个契机,让学校体育俱乐部向社会开放,效果显著。

  首先,天津市体育局与民政局对创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进行调研,制定一套创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示范文本,为下一步申报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工作奠定基础。其次,制定“天津市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管理办法、评估办法和评估细则”,对第二年俱乐部配套资金不统一拨付,以奖代补。最后,每年对俱乐部进行检查评估,根据评估的实际情况制定奖励标准。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得俱乐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发展。2005年调查统计:对社会开放经济效益最好的俱乐部——天津市南开中学(五虎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纯利润达286万元;大部分利润在120万元;较少的也达20至30万元。目前还有一大批场地设施比较完备的学校找到体育局要求成立俱乐部,甚至有的提出不要扶持资金,批准成立就行。

  天津市河西区布局调整后中、小学校共有69所,到2006年每所学校场地都铺设了塑胶和人工草皮,还全部对外开放。红桥区实验小学(实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不仅每天对社区开放,每年还组织在校学生和家长举行家庭运动会,已坚持多年,学生带动家长参加体育活动,场面非常热闹。每个俱乐部都有自己的一套活动方式和经营理念,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朝着健康、滚动式发展。天津市体育局每年在学生寒、暑假及学生放长假期间,还围绕俱乐部活动内容命名一个主题,开展“到阳光下,到操场上,到大自然陶冶情操”俱乐部夏令营活动;NBA教练指导的篮球夏令营活动;百万青少年上冰雪冬令营活动;迎奥运百题网络知识大赛等等。目前,正在研究校园露营项目,学生在自己的学校操场上进行露营活动,调动广大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近几年,天津市中小学校在进行布局调整,按照规划建设一批示范中学和示范小学的工作,市财政局、体育局和教委联合下文,对示范学校的场地建设给予补贴,市财政150万元、体育局50万元,其余经费由学校筹集,建设400米塑胶、人工草皮体育场地,要求学校规划教学区与活动区的分开,场地建成后向社会开放。

  上海:自我创新破解难题

  上海长宁区政府转变观念,切实承担起公共服务的职能,积极探索学校资源向社区开放,争取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用。在此基础上,全区教育系统也切实转变观念,将学校资源“为我所有”变为“大家所有”,主动融入社区、服务社区。

  在工作机制方面,长宁区采取了“二级政府、三级管理”的有效管理模式,建立了由街道(镇)牵头,学校参与的管理体制,明确各自职责分工,建立责任制。街道积极落实匹配奖金,加强宣传动员,向居民发放活动卡,鼓励居民和各类社团利用学校资源开展活动。同时,对开放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人身安全、学校的财产安全等问题落实相应的安全保障机制,如投保制度、标识制度、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制度及巡视制度,保证开放工作的有序开展。另外,建立考核奖励机制,综合学校资源的开放内容、开放时间、社区反映等因素拟定示范学校考核标准,将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工作纳入文明社区及单位考核,实施奖励,形成良性循环。

  据悉,从2005起,上海市杨浦区殷行街道的中原试验学校、国和中学、中原路小学等18所学校积极参与了推进社区教育资源共享行动。而每个学校都端出“拿手菜”,如国和中学开放操场、足球、篮球、乒乓项目,而开鲁一小和杨浦试验中学则提供排球和羽毛球项目。居民进校活动时间则固定为周六、日上午,与学生们轮番进校。可以说,在殷行社区,“安全”、“管理”、“物耗”三大难题被一一破解。

  学校场地之所以“开开关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校在开放期间发生意外伤害怎么办?又由谁来赔偿?殷行街道找到一家保险公司签订了保险合同,由该公司负责为18所学校场地在指定时间对社区开放活动中所发生的意外人身伤害提供保险,学校每份保单2000元,每人次最多赔偿款为20万元,每所学校一年累计赔偿额为100万元。政府埋单投保,消除了学校的后顾之忧。

  其次,谁来管理?如何管理?针对这一问题,殷行街道结合国家社区体育俱乐部的试点工作,建立殷行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并作为社区公共服务活动组织管理载体。街道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社区体育俱乐部负责管理。俱乐部聘用学校教师和社区志愿者担任管理员,在指定的时间里,学校活动场地作为俱乐部的活动场地,由俱乐部负责管理运作,从而确保进入校园的居民有序、安全地开展各类健身活动。

  物耗问题则是这么解决的:在调动学校向社区开放的积极性的同时,按照“政府购买服务”的原则,对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在开放共享中造成的损耗,每年由街道办事处负责考核评估,根据场馆的不同类型,开放时间和设施损耗的不同程度予以一定的经费补偿。

  广州:开放管理形式多样化

  早在2001年,广州就在一些学校中进行了开放试点,并制定出了三步走的工作计划和目标:第一步试点开放,2001年上半年开放5%至10%;第二步逐步开放,2001年下半年至2003年30%至50%;第三步全面开放,2004年底符合开放条件的学校全部向社会开放。经过3年的努力,2004年底广州市符合开放条件的1012所学校全部向社会开放体育设施。

  2003年7月,广州市教育局、体育局、物价局等部门联合出台了《广州市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办法》,用于指导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工作。为了让办法更具科学性更加适应工作需要,2006年1月1日,由广州市教育局、体育局、物价局、财政局联合新修订的《广州市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办法》正式实施。该办法中制定的收费标准比社会上同类公共体育设施的价格低,并且对学生、老年人、残疾人等免费或优惠开放,体现了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的公益性,不以赢利为目的。

  据悉,在要求学校开放体育设施之初,广州市并没有采取一刀切的单一模式来对待,而是允许学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来实施。采取因校制宜的方式,让符合开放条件的学校一定程度地先开放起来,让学校在开放中逐步完善各种做法,不仅充分调动了学校的积极性,而且逐步摸出了一条管理之道,使开放管理方面呈现了多样化,出现了学校自主管理、与外单位合作管理或者承包给外单位管理的多种管理方式并存的格局。

  《广州市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办法》第六条规定:鼓励社会团体、企事业采取多种形式投资建设、参与管理学校体育设施。由于有了政策上的保障,不少体育方面的专业公司有意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教育、体育行政部门对此给予了鼓励和提倡,并适当地加以引导,甚至为企业和学校牵线搭桥。目前,广州市场地条件较好的学校大多采取了承包给专业公司进行管理的模式,因此在经营管理方面做得比较到位,学校、市民、合作单位三方面都比较满意。

  像广州市龙兴业广告有限公司就承包了广州市三中学等3所学校的体育设施,成立了龙兴业体育活动中心,投资改造学校体育场馆,改善体育设施,使之成为功能齐全的学生和公众体育锻炼场所。又如奥龙堡体育发展有限公司利用广东省实验中学体育馆建立了奥龙堡运动俱乐部,发挥该公司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的优势,使该体育馆的室内标准恒温游泳池、羽毛球馆、篮球场、健身中心等设施的维护和管理井井有条。

  武汉:政府支持强力推进

  今年初,武汉市市民叶已华的口袋里多了一份证件——“武汉四中体育场馆社区居民‘开放日’出入证”。凭这份证件,60岁的叶已华可以在规定时间里,毫无障碍地进入承办过“全国中学生运动会”、“武汉市运动会”的武汉四中的标准体育场地,进行健身活动。和叶已华一样领到了这种进校健身证件的,还有2万余位武汉市民。他们是武汉市启动的40所中小学校体育场地面向社会开放试点的首批直接受益者。

  今年1月20日,武汉市13个区的40所中小学校宣布:在节假日,向社会公众敞开校门,无偿提供学校体育场地给附近社区居民锻炼身体使用。这在当时的武汉引起了轰动。老百姓街谈巷议中,已经纷纷相约把锻炼地点从街道上、马路边转移到学校去,要从“健身游击队”升格成“正规军”。

  这些健身“正规军”的产生,得益于武汉市领导对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工作的高度关注。2005年底,市长李宪生在一次会议上明确提出:全市中小学校的体育场馆设施应当对社会开放,这项工作明年要强制推行。在推行过程中出现什么问题,就积极地研究和解决什么问题,而不应被问题难住。公办的中小学校,都是财政投入的,政府有理由让学校在课余时间向社区居民开放体育设施。2006年1月,李宪生在武汉市人代会上做《政府工作报告》,正式提出:把学校体育场地向市民开放,并作为武汉市政府本年度为民所办“十件实事”之一。

  今年1月,武汉市主管教育工作的袁善腊副市长多次召集市教育局、体育局、民政局、公安局、财政局等部门开会,就实施方案进行了专题研究,并对具体工作进行了部署;市政府发文《关于部分中小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意见》,按照开放学校的条件,各区选择2至3所有200米以上田径场和一定数量篮(排)球场(馆)的学校,作为首批向社会开放的学校,全市共有40所中小学校被列入其中。

  在武汉市教育局负责人看来,从市政府这一构想的提出,到最后的正式启动、具体落实,前前后后只用了不到2个月的时间,无疑是一个“奇迹”。而“奇迹”的出现,就在于政府的指导思想从单纯的学校教育、场地开放,上升到了整合学校教育和体育资源、推行社会大教育,转变政府职能、构建

和谐社会的高度。开放40所试点学校,武汉市政府调动了教育局、体育局、民政局、公安局、财政局等五个专业局的力量来协调、规划,所以才有从提出构想到最后落实,用时还不到两个月的“奇迹”出现。期间,武汉市教育局摸底调研、出台方案、协调学校;武汉市财政局为试点工作特别配套经费100万元,对各开放学校每校给予2万元的补贴,剩余资金作为年终评比的奖励经费;市体育局从
彩票
公益金采购的健身器材中,也安排了一定数量与市教育局进行同步奖励;市公安局调动了学校周边的警力,加强安全检查、增加治安巡逻,给学校吃下一粒“定心丸”。

  对于65岁的武汉市民郑大爷来说,市政府试点开放中小学体育场馆,“好得很。”虽然他家附近就有闻名全国的“黄鹤楼公园”和“首义公园”,但是郑大爷还是有一个愿望:到学校体育场地去锻炼锻炼。因为,“那是正规体育场,还有各种健身器材嘛!”

  而没有市政府的积极推动,郑大爷的这种愿望可能还得等上一段时间才能够实现。这突显出:在现阶段,政府的关注、介入、推动,是解决学校场馆开放问题的关键所在。


 

推荐】【 】【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