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首页 > 正文 

调侃历史 无名小卒挑战易中天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08月09日06:31 四川在线-天府早报

  早报讯(记者蒋庆)“讲历史,不是易中天、阎崇年他们的专利,我们这些普通人,也可以把历史故事讲好”。易中天今年2月开始品三国后,一个26岁的小伙子抱着这样的想法在网上“讲起”明朝历史,短短半年不到,他的帖子点击率已超过300万次,而且还有了自己的粉丝群,新书《明朝的那些事儿》也将在下月推出。

  作者:历史可以写得更好

  无论怎么看,这个网名为“当年明月”的人都不像写明朝历史的:他大学学的是法律,现在的职务也和历史毫不相关,他甚至还不喜欢读文言文。不过,他却对历史很有兴趣,出于“写生动的东西,先看枯燥的书”这样的想法,他到大学毕业时已经通读了二十四史和资治通鉴。看了这么多史书,也看过《百家讲坛》,“当年明月”开始计划自己写点历史方面的书了,而且把风格定为幽默加调侃,“我很痛恨那些故作高深的文章,其实历史本身是很精彩的,所有的历史都可以写得很好看”。

  不过刚开始写的这些文章,贴在网上却反响寥寥,“我想停笔不写了,但一位知名历史学家的点拨让我开了窍,他说的话我记得最深刻就是:先找到自己的灵魂,才能找到历史的灵魂,并发现藏在历史中的秘密。”2006年3月开始,“当年明月”在天涯论坛用一种调侃和颇有些

幽默的手法娓娓道来发生在明朝的一桩桩事。这个名为《明朝的那些事儿》的帖子两个月间点击率突破了100万次,喜欢他的读者成立了粉丝团体,简称“明矾”。

  专家:要允许业余者发声

  当记者问“当年明月”如何看《百家讲坛》时,他笑说:“在网上发帖子比上电视演讲难多了,他们在台上讲,台下观众不会‘拍砖骂人’,虽然也有争议,但不至于遭遇到人身攻击。”

  原来,他的文章得到读者热捧的同时,也有一些读者毫不留情地抨击他,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当年明月”始终不肯透露自己的个人情况,只表示自己姓石。对于是否受到《百家讲坛》的影响,“当年明月”予以否认;“我看过这个节目,但我没有去模仿专家,他们讲得也很好,但我要写就一定要写出和他们不同的东西。”

  记者昨日还采访了刚推出《细解明朝十七帝》的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毛佩琦,毛佩琦表示,他已经听说有一个小伙子在写明朝的故事,但现在还没有看到具体内容。但毛佩琦认为,有更多的人来研究历史是好事情,历史并不是学者专家的专利,它也应该允许“业余”爱好者研究,只要这些人对历史保持严谨的态度、不去歪曲它,就应该欢迎。

  □人物素描

  “当时明月”是湖北人,目前在广州某政府职能部门任职,写文章纯粹是出于爱好,他每天工作8小时,剩下的6个小时用来写作。“我必须把自己放到历史人物的角度来思考,这样写是很累的”,所以他每次写完倒头就睡,非常疲惫。

  在同事眼里,他是个奇怪的人,因为他基本推掉了所有的娱乐活动,除了单位就是家。同事们经常问他,“你都忙什么啊?”但他觉得自己“写史书”这么枯燥的业余兴趣,根本无法向别人解释,所以每逢这种时候,他总是无从回答。他的床头放着三本书:《明实录》、《明通鉴》、《明史》。“除了写文章外,我没有精力去顾及其他的事情。”

  □众说纷纭

  只要态度严谨,怎么写都可以

  袁庭栋(历史学者):

  现在我们正出现一股国学热,民间非专业人士对古代历史越来越有兴趣,现在历史书销量的增加幅度甚至超过了文学书。这说明温饱问题解决后,大家对历史文化需求在增加,他们希望在历史中得到经验、找教训,《百家讲坛》正是在这股热潮中火起来的。所以,我觉得“当年明月”这种行为应该提倡,我们不应该去限定他们的风格,只要他们对待历史的态度是严谨的,怎么写都可以,越有趣越好。而如果是戏说,我觉得就不可取了,戏说是在歪曲历史,很容易给读者灌输错误知识。

  林文洵(本土作家):

  听说这个作者是学法律的,可能有的人认为他是不干正事,但如果他能通读二十四史、资治通鉴这样的书,说明他对历史的研究是很有深度的。我们不能用计划经济时代的眼光去看他的行为,不是说大学学什么,就只能干所学的东西,这个人看的历史书,可能比古代搞历史的人看的书都多,因为那时还没有这么齐全的书嘛。我认为,他能在文史热中利用自己的知识把一个断代史很风趣地讲出来,虽然在学术上没有什么价值,但对历史普及是很有好处的。

  《明朝的那些事儿》

  (节选)

  朱重八

  不是一般的乞丐

  朱元璋(外号:朱重八)和别的乞丐不同,也正是因为不同,他才没有一直当乞丐。

  在讨饭的时候,他仔细研究了淮西的地理、山脉、风土人情,他开阔了视野,丰富了见识,认识了很多豪杰(实际上也是讨饭者)。

  朱重八最重要的收获是:他已经从一个只能无助看着父母死去的孩童,一个被人欺负后只能躲在柴堆里小声哭的杂役,变成了能坚强面对一切困难的战士。一个武装到心灵的战士。

  长期的困难生活,最能磨练一个人的意志,有很多人在遇到困难后,只能怨天尤人,得过且过,而另外一些人虽然也不得不在困难面前低头,但他们的心从未屈服,他们不断的努力,相信一定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

  朱重八毫无疑问是后一种。

  如果说,在出来讨饭前,他还是一个不知所措的少年,在他经过三年漂泊的生活回到皇觉寺时,他已经是一个有自信战胜一切的人。

  □业界反应

  俗说趣说

  降低了文化的身段

  6日易中天移师上海书城继续签售,而今年上海书展现场的“易中天热”仍高烧不退,《品三国》又卖出1720册。同时,今年上海书展上各类历史题材作品也十分热销。书展第二日销售总额计331.2万元,入场人次2.1万,其中为数众多的读者就是奔着“读历史”而去的。

  史学旧作———

  冷水泡茶慢慢浓

  据了解,先前在学界、书界风评甚佳的历史读物如李亚平的《帝国政界往事》,姚大力的《成吉思汗和今日世界之形成》、吴思的《潜规则》等都成为读者青睐的对象。另外,林汉达旧作新出,《东周列国故事》、《三国故事》等风头几乎盖过新书。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茅海建所著《苦命天子———咸丰皇帝》,当年初版时反响平平,如今重新包装后再版,赶着眼下的读史热潮成了畅销书。

  旧作新热多少有些“冷水泡茶慢慢浓”的味道。而以《正说清朝十二帝》为代表的“正说系列”通俗历史图书终于点起第一把火,其后又有《百家讲坛》中阎崇年、易中天和纪连海等“俗说”历史、“趣说”历史,一时间读史热登峰造极。

  正说历史———

  电视点燃读史热

  通俗历史类图书为什么一下子就得宠了?其实老百姓一直对历史有兴趣,茶余饭后,听段评书,泡杯热茶,别提多悠哉。而前些年大量“戏说”电视剧的产生,激发了公众探寻真实历史的热情。与之相对的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出版界好的通俗史书少而又少,更多的则是史料不扎实,情绪化,忽悠历史的业余作品。适时地,从《百家讲坛》成名的阎崇年等人的“正说历史”,对此前戏说历史“拨乱反正”,而易中天等人的“俗说历史”,又是对“正说”的一种调整———降低了文化的身段,拉近了与大众的距离。

  无疑喜欢历史的读者仍是小众,不过沾上“通俗”的边,也就成了畅销的保证,加上电视的传播,潜在的广大读者终于找到了亲近历史的途径。像易中天,其实也是登上了《百家讲坛》“触电”后才有了这样一种与歌星影星颇为类似的“热度”。不妨说,是电视煽风点火点燃了大众的读史热。

  (据文汇报)


 

推荐】【 】【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