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历史见证者难忘申奥故事 燕赵儿女同一个奥运梦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08月08日10:00 石家庄日报

  核心:

  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前,不同的人过着不同的生活,但心中奥运梦是一样的。由于地理位置关系,燕赵儿女的奥运情更浓更切。

  “萨马兰奇宣布北京赢了那一刻,我们真的很疯狂。”

   

  李贺普

  河北省遵化人

  奥组委信息部工作顾问

  “宣布结果的场面即使现在想起来,也会掉眼泪。”

  林向义

  河北省昌黎人

  北京奥组委秘书行政部副部长

  “一想到为了咱们自己的奥运会,就来了劲儿。”

  张清

  河北省

石家庄

  奥组委国际联络部部长

  他们是历史的制造者,同时也是历史的见证者。

  李贺普、林向义和张清,同为60来岁,同是在北京奥组委工作的河北老乡,一同亲身经历了北京成功的那一刻。本报记者有幸在同一天采访了三位老乡,听他们讲述了关于北京奥运鲜为人知的故事……

  李贺普:老夫聊发少年狂

  李贺普,男,1945年5月生于河北省遵化市。原新华社

体育新闻部中文采编室编辑,主任记者,现为奥组委信息部工作顾问。

  今年61岁的李贺普是新华社最早从事体育报道工作的记者之一,曾经采访过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经历了北京1993年和2001年两次

申奥的过程,他的奥运故事讲也讲不完。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许海峰射击夺金,实现了中国在奥运会上金牌零的突破。但让老李一直念叨的是赛场外的一个小故事。“一个洛杉矶华人商店的老板,40多岁,广东人,特别喜欢射击,遗憾的是忘记了他的名字。”李贺普说:“许海峰夺金后,他找到了中国代表团新闻报道组。从那以后,他每两天就派人给我们送水果,还专门邀请我们几名记者到他家吃饭。要知道在国外,一般是不会轻易请客人到自己家吃饭的,但那位老板真的很‘够意思’!为什么呢?他说他高兴,许海峰让他们这些在美国的中国人狠狠扬眉吐气了一把。”

  说到申奥,老李在体育记者圈里最有发言权。1993年,老李亲身感受了蒙特卡洛国际奥委会投票现场气氛。2001年,老李由于要向身在大使馆的中共中央委员、北京市市委书记刘淇同志送审稿件(包括成败两份稿件),没在投票现场,只是在大使馆通过大屏幕观看了那激动的一幕。老李说:“在宣布结果之前,国际奥委会委员何振梁的表情就是成败的晴雨表。第一次时,何振梁的神情失落,我周围不少工作人员开始交头接耳,预感到可能凶多吉少。随后何振梁握着主持人杨澜的手,迟疑了一会儿说:‘对不起!原本想通过你的声音告诉全国人民胜利的消息,但现在……’到第二次就完全不一样了,看到何老眉飞色舞,大家也都信心倍增!”

  “虽然前方的工作很紧张,但毕竟这是千载难逢的大喜事,萨马兰奇宣布北京赢了的那一刻我们真的很疯狂。”老李回忆起5年前的那一幕说。

  2005年,离开体育记者战线的李贺普被应聘到奥组委工作,负责编纂北京奥运会《总结报告》。

  李贺普介绍说《总结报告》分四部分,每一部分都有几十万字。现在正在进行第一部分《北京申办文件及分析》。另外还有第二部分《辉煌的16天》、第三部分《奥运筹办工作》以及第四部分《奥运会总体影响报告》。老李说:“《总结报告》让国际奥委会叫做奥运遗产,一方面是供举办城市好好总结得失,另一方面是供下一届举办城市参考。另外,第四部分是应国际奥委会要求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始增设的。”

  老李笑着透露了一个小秘密:“下一届奥运会的举办城市,肯定要买上一届的《总结报告》,其商业价值的直接受益者自然是国际奥委会了!”

  林向义:申办难办好更难

  林向义,男,1946年6月生于河北省昌黎。原北京市政府官员,1999年至今,任北京奥组委秘书行政部副部长。

  1999年领导让林向义去奥申委工作。“当时领导说,这是件很有意义、很有意思的事情,你就去吧!可是没想到,‘有意义、有意思’几个字让我一干就是七年!”林向义笑着说。

  在第二次北京申奥前,爆出了盐湖城受贿丑闻,之后国际奥委会规定,奥委会委员不能再像以前那样随便走访申办城市,这项规定很不利于北京。林向义紧锁双眉说道:“当时私下了解到,在参与投票的一些委员中,58%%的人没到过北京。你想,北京什么样都不知道,如何让人家支持你?当时的工作极为艰辛,值得庆幸的是最后我们终于成功了,宣布结果的那一场面即使现在想起来,也会掉眼泪。”

  说到未来两年的工作,林向义用艰巨两字概括。“从今年下半年开始,北京奥运会的筹备工作到了关键时期。从今年8月27日开始,到2008年上半年,将有12项大型的测试赛举行,以测试各个场馆的组织管理能力。”林向义严肃地说:“申办成功难,举办好更难!”

  张清:故事留给后人听

  张清,男,1945年8月生于河北省石家庄。1972年进入国家体委外事部,1993年任国家体委国际司副司长,1994年任国家水上管理中心主任。现为奥组委国际联络部部长。

  张清看上去比他的实际年龄小很多,这得益于长期的体育锻炼。张清说小时候在石家庄上的小学,参加过足球、篮球两个项目,都拿过全市冠军。

  张清在接受采访时身体状况并不好。他笑着说:“现在我还发着低烧呢,所以坐得离你远一点,怕传染上你!”

  张清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后便开始从事外事工作。到奥组委国际联络部工作后,每天大会小会不断,记者采访的半个小时里,就是在两个会议中间进行的。张清说:“干这差事的确很累,但一想到为了咱们自己的奥运会,就来了劲儿。”与他聊天,知道了不少鲜为人知的故事,但由于事情的特殊性,无法见诸报端。张清说:“之前中央台和新华社都曾请我写有关第二次申奥的总结性材料,但我再三犹豫后,还是决定不写,因为我现在未经得一些当事人的同意。”本报记者常明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9,600,000

评论】【体育沙龙】【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