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首页 > 正文 

园区经济安徽奋力崛起的希望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08月08日06:03 安徽在线-安徽日报

  1.现状园区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把发展园区经济作为实施东向发展和奋力崛起战略的重要举措,加大对园区建设的支持力度,到目前为止,我省有开发区89个,其中国家级开发区4个,省级开发区85个。全省园区经济已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有力地推动了全省经济发展。

  园区经济推动了经济增长和工业化进程

  园区经济推动了全省和各地经济增长,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县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据统计,2005年,全省89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实现生产总值831.5亿元,占全省总量的15.5%%,完成工业增加值596亿元,占全省总量的32.5%%,对全省经济发展起到了突出的带动作用。县域园区的一些主要经济指标在县域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2005年,全省县域工业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397.6亿元,较上年增长33.8%%,占县(市)工业总产值的27%%;实现财政收入23.3亿元,较上年增长21%%,占县(市)财政收入的16.2%%。

  园区建设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各地园区大多依托老城区建设,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以城市化促进工业化,使园区既是新工业区,又是新城区,成为各地提高城市化水平的重要引擎。园区建设扩大了城区面积,进一步完善了城市功能,有力地推动了我省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安庆、蚌埠、

马鞍山等市通过加快园区建设,不仅迅速提升了工业化水平,而且在较短时间里扩大了城市范围,形成了城市特有的区域文化氛围,这些园区已经发展成为当地的“亮点”区域。

  园区经济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各地园区都十分重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注重引资质量。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区根据自己的特点吸引了美国微软、联合利华等一批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的海内外知名企业相继落户。园区通过发展优势产业,带动了一批上下游企业进区参与协作配套,扩展和延长了产业链,提高了园区的科技创新水平,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为我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园区经济推动了招商引资和外向型经济发展

  各地园区已成为区域内招商引资、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成为利用外资的主体。2005年,全省省级以上开发区新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243个,占全省新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数的57.7%%,实际利用外资6.4亿美元,同比增长25.1%%,占全省总额的37.9%%。此外,全省各级各类园区不断扩展外贸出口,创造了大量外汇。2005年全省省级以上开发区出口总额18亿美元,同比增长35.2%%,占全省出口总额的34.7%%。一大批出口型企业在园区生根开花。

  园区经济推动了新农村建设

  各地在园区建设过程中,坚持以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实施园区开发建设,筑巢引凤,安排农村人员就业,园区成为各地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渠道。通过建设园区,被征地农民变成了工人,乡村变成了城镇,同时,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了乡村道路建设和村庄规划整治,园区在加快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相关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增加了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改善了农村和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园区经济推动了资源节约和环境优化

  各地通过发展园区经济,彻底摆脱了过去“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农村工业发展模式,通过引导鼓励企业向园区集中,促进了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提高了单位面积的产出效益,促进了土地资源的节约利用。据统计,企业集中连片开发,规模在5平方公里以上,用地可减少30%%,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可减少20%%~30%%,

能源消耗可减少40%%,行政管理费用可减少40%%,利润率可提高20%%,园区的集聚节约效应非常明显。各地针对园区产业特点,投资建设了一批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集中处理工业“三废”,有力地促进了生态环境建设。

  2.问题制约园区经济加快发展怕六大因素

  (一)思想观念和认识问题

  对发展园区经济见事迟、起步晚。除了四个国家级的开发区和部分省级开发区以外,我省在县级建设开发区问题上,认识和行动比发达省份慢了几拍,没能给园区经济超前发展预留较大空间。

  一些地方对发展园区经济缺乏正确认识。误以为园区建设是摆花架子,搞形式主义,是一些领导干部为仕途升迁而做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在一段时间内,一些地方发展园区经济是被动的、应付的,没有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发展园区经济的重要性。

  缺乏创新精神。在园区建设已成大势所趋的情况下,一些地方仍然拘泥于固有的框框,办起事来怕字当前、难字当头、畏首畏尾,错失了许多发展良机,不利于园区经济的发展。

  (二)规划问题

  规划缺乏前瞻性,规划的起点低、水平不高,没有预留发展空间。园区规划面积太小,我省最大的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面积只有39平方公里,到目前为止,全省原33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包括3个国家级开发区的规划用地基本用完,大部分正在等待国家审批开发区的扩容规划。

  规划不尽合理,缺乏科学论证,功能区分不明确。不少园区建设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新农村建设规划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部分园区选址缺乏多方案的比较和分析,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部分园区建设随意性比较大。

  全省园区的特色不突出,存在产业趋同现象。有些园区片面追求进区企业的数量,忽视项目规模和技术含量,进区的项目产业层次相对较低,有的甚至是污染环境的项目,专业性和特色性不突出,龙头带动和示范辐射作用不明显。在全省园区布局上,还有13个县没有批准设立省级开发区。

  (三)政策问题

  我省的省级开发区从33个增加到85个,亟需省政府制定统一政策给予具体支持。有些政策之间存在交叉重叠现象,既容易引起政策冲突,也容易造成政策真空。

  无序竞争现象比较普遍。有些地方招商引资违背经济规律,不惜血本地推出“优惠”政策。政策不统一、不明确,导致无序竞争,也给当地财政造成了很大压力。

  已有的政策不完善、不配套。对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我省还缺乏研究,政策配套上还存在空白。

  (四)管理体制问题

  开发区管委会的职能定位不清,操作起来较难;开发区管委会职能不落实,园区社会管理与服务职能日益加重;部分园区管委会机构不健全,造成了机构不稳、人心不定;省直部门和园区的关系不顺,造成了园区的多头管理。

  (五)生产要素制约问题

  土地问题。用地指标不足,供需矛盾大,有些地方出现了因土地紧张而导致项目无法进区或正常施工的情况;土地报批时间较长,报批费用较高,加大了园区建设工作难度;部分园区用地不规范、利用率低;征地农民的安置和土地补偿问题,需要进一步督促落实。

  资金问题。一方面是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乏;另一方面,入园企业普遍存在流动资金贷款难。“财政无力、贷款无着、融资无路”的状况已经严重制约园区及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人才问题。园区企业人才结构性缺乏,高级技术人才和科技人员难招、难留,熟练技术工人缺口更大。

  (六)发展环境问题

  在软环境方面,首先表现为服务意识淡薄。某些省属部门考虑部门利益和部门工作方便比较多,却较少考虑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其次表现为诚信意识淡薄。少数地方和部门言而无信,对外来投资者承诺的事,往往不能如期兑现。三是表现为行政审批程序繁杂,抑制了园区经济发展活力。有的地方虽然设了“行政服务中心”,但由于部门间协调不够、审批周期较长、行政效率偏低。

  在硬环境方面,交通条件对园区经济制约很大,园区基础设施欠账太多,一些园区的水、电、气、热、污水集中处理等基础设施和公交、医疗、教育等配套设施还不能满足企业要求。

  3.对策促进园区经济加快发展的十大对策建议

  (一)切实加强领导,坚持办好园区不动摇

  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所带来的政策机遇,把发展园区经济作为我省实现工业强省和奋力崛起的重中之重。

  成立全省园区经济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全省园区经济实行统一领导和分类指导,定期研究全省园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保证县(市)党政正职和园区主要领导的相对稳定,保持园区经济发展的连续性。从政策出台和工作部署上,要注意避免党委、政府换届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坚持不懈地解放思想、创新观念,把上级的政策规定与安徽的实际有机结合起来。鼓励基层干部敢于打破框框,大胆地闯、大胆地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保护好、发挥好基层干部发展园区经济的积极性。

  (二)尽快制定《安徽省进一步加快园区经济发展的意见》

  尽快制定《安徽省进一步加快园区经济发展的意见》。从理顺园区管理体制、明确园区管理权限、加强产业引导、制定政策措施、完善配套服务、改进园区用地管理、加强领导等方面制定一套全面扶持开发区的政策。在经过一段时间实践的基础上,再修订《安徽省省级开发区管理条例》,把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转变为地方法规。

  (三)科学制定新一轮园区发展规划

  制定新一轮园区发展规划。完善全省园区布局,帮助没有省级开发区的县积极做好设立准备工作,积极争取符合条件的省级开发区申报为国家级开发区或高新区;把园区经济纳入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全局,把园区规划与城镇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保规划和新农村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突出园区特色,明确功能定位,培育主导产业,提高产业关联,避免产业雷同,使每个园区都成为具有特色的产业集群区;从实际出发,调整各园区发展规模;园区规划要科学编制,严格论证,实行环境评价,并由同级人大常委会通过,保持规划实施的严肃性和连续性。

  (四)推进园区体制机制创新,增强园区发展活力

  把园区作为我省经济发展的“特区”来办,不断增强园区的发展活力。明确园区管理范围和管理权限,按照“小政府、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的特区管理模式,构建“精简、高效”的园区管理体制;建立市场化运作的园区开发体制,采取“政府推动、业主开发、市场主导、以商招商”的办法,负责园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等工作;创新招商引资方式,重点推进产业链招商,探索具有产业特色的专业化协作园区运行模式。

  (五)建立和完善园区投融资体系,多渠道解决资金问题

  省、市、县政府要分别建立财政专项资金,对鼓励发展的高新技术项目、循环经济项目、特色产业群的核心项目给予财政贴息;争取在国家政策性银行设立园区贷款专户,由财政贴息,支持重点项目建设和强势产业发展;支持园区成立具有投融资功能的开发公司,或发行地方建设债券,或争取上市,运用资本市场解决重大项目的投资问题;协调各商业银行扩大对园区企业的贷款规模,鼓励地方金融机构尤其是徽商银行增加对园区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流动资金贷款;积极引进外资和吸引民资,园区要建立投资创业基金,鼓励支持民营经济、特别是民营科技型企业到园区去发展;对高新技术企业给予税收的普惠政策,以增强企业的自我融资能力。

  (六)高效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解决用地不足问题

  保证用地,即保证园区规划用地,在统筹使用土地的基础上,省、市两级计划用地指标要向园区倾斜,同时要为园区安排必要的“周转地”;搞活用地,积极搞好占补平衡;节约用地,在园区的工业项目要尽可能使用多层标准厂房;高效用地,对不同类型的园区制定投入和产出的最低标准,减少土地开发成本;督查用地,定期检查已出让土地的使用情况,新增用地指标的分配要与土地使用业绩挂钩;合理征地,完善征地补偿机制,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七)创新用人机制,完善人才结构,积极培育园区产业大军

  创新用人机制,广揽优秀人才,为园区经济又快又好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加强园区领导班子建设,将最优秀的人才选拔到园区领导班子和重要岗位;加强园区管理人员的培育,提高他们的服务和业务水平,形成精干的管理队伍;积极引进高层次的技术人才,尤其是创新型人才,使园区真正成为人才“高地”;重视对园区工人的技术培育和职业教育,严格按照市场引导、需训结合、供需对接的原则开展农民工培训工作,逐步形成具有较高素质和技能的园区产业大军。

  (八)高度重视园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园区建立设施齐全、服务配套的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等综合性孵化器,并逐步做到每个省级开发区都有自己的创业中心;鼓励和帮助省内外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在园区内单独或联合办企业,吸引他们在园区内设立研发基地,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组织园区企业实施科技攻关计划,鼓励其建立工程技术中心,加强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技术创新能力建设。

  (九)制定《园区经济综合评价考核办法》

  对园区经济实行动态管理,从基础设施配套能力、经营成本、人力资源及供给、技术创新、环境等方面进行考评,改变过去用单一的以引资数量为考核目标的做法,实行以到位外资、税收、工业增加值、就业人数以及环境保护等综合指标进行考核。

  (十)进一步优化园区经济发展环境

  加强诚信建设,及时、全面兑现政府的承诺,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对省政府明文规定要减少的审批事项和环节,要认真抓好落实,同时对现行的审批事项和环节继续进行清理;严格园区收费管理,对土地报批费用,除国家收取的外,建议将省市收取的部分返还给园区;严格限制对园区的各种所谓的“检查”;加强园区的法治建设,坚持“以法治区,民主管理”,充分保证进区企业的合法权益和经营自主。此外,各类园区都要继续重视硬环境建设,从优化软、硬环境方面不断提高园区的发展活力和市场

竞争力


 

推荐】【 】【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