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首页 > 正文 

国企“烧钱” 球员“涨价”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07月15日10:30 解放日报

  自1994年中国足球实行职业化改革以来,国有资本尤其是国有企业在投资职业足球方面占据主导地位。中国职业足球因耗资巨大、产出有限而被称为“烧钱机器”,国有资本背景的俱乐部在其中的作用备受关注,被冠之以“国企足球”。

  近年来,“国企足球”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为了获得好成绩,一些国有资本在投资足球时往往相互攀比、不计成本、挥金如土,不仅造成国有资产流失,而且客观上抬高了
整个中国足球的运作成本,这种“烧钱”行为导致中国足球的发展环境越来越恶劣。

  从1994年推出的甲A到现在的中超,国有资本背景的俱乐部一直占据着中国足球职业联赛的主导地位,虽然目前国有资本背景的俱乐部在数量上已不占优势,但一些成绩较好的球队,其“东家”均是财大气粗的国企,其投入力度也是一些私营企业所无法比拟的。

  搞足球到底投入多大?曾任四川全兴俱乐部总经理的许勇则说,全兴这几年,“说七八个亿夸张,纯投入花了两个亿以上”。全国

人大代表、山东玉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常金月研究过“国企足球”现象,他认为,在职业足球中投入的国有资本达到上百亿元。

  从1999年到2003年,中

国足球选手迎来了暴富时代,到1999年赛季,个别球员的收入已经超过了300万元,这只是年薪和奖金两项的收入,还不算球员转会的所谓“签字费”。2002年,上海中远队分别以950万元和900万元的天价转会费从上海
申花
队“挖”到了祁宏和申思,这两人的年薪都超过了350万元;2003年,上海申花以1000万元从辽宁队引进了张玉宁,后者3年合同收入第一年就达到300万元。

  记者采访的多家俱乐部均表示,中国职业足球的成本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以来快速提高,职业化之初几百万元就能养活的球队,已经发展到没有几千万元根本无法维持正常运转的地步。

  (据新华社上海7月14日电)

  新华社记者 肖春飞 蔡拥军 赵仁伟


 

推荐】【 】【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