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首页 > 正文 

专家观点摘登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07月14日10:54 中国体育报

  邓伟志(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大学教授)

  以人为出发点、以人为落脚点

  “体育生活化”,这个主题是走在了社会的前沿的。体育的生活化与生活的体育化是当前我们社会的一个重要的特点。

  体育进入生活以后,使社会产生很多变化。我们的城市,特别是网络发展以后,咱们交往的面更广,古人的一句话“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变成了现实。一方面可以和世界各地的人加强联系,与此同时,城市的封闭型也在增强,我们都躲在小楼成一统。

  体育融入生活,情况就发生了改变。社区里有了体育活动,人际交往在增加,体育提高了人的社会化。

  另一方面,就是增加了人和人之间的和谐,现在各个社区体育团队不少,团队就有“团”字,增加了大家的团结性。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体育社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把不和谐的变成低度和谐,变成高度、中度的和谐,增加了社会的和谐。

  体育活动不但是健身,也可以改变人的心理状态。倡导以人为本,即以人的生理为本,也以人的心理为本。体育既能促进人的生理健康,也能促进人的心理健康。

  奔小康的“康”字,我想多多少少也要靠我们的体育事业。以人为本是当前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应该以人为出发点、以人为落脚点,这样我们的体育事业才能功不可没。

  顾晓鸣(上海

复旦大学教授)

  体育是创意和成就的源泉

  我们20岁、30岁的年轻人和中学生的体质在下降。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等患病年龄在下降。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今天我们第一流的人才拼命积累知识,到了35岁、40岁,有的英年早逝,这在各高校都有。

  要追求身心合一。在计划经济时代,在实际做的时候往往把身体放在一边。改革开放以后每个人都有一些机会,往往把金钱、成功放在身体的前面。不爱护身体的人,不自觉锻炼身体的人,是没有自我存在的意识。在体育生活化这个大工程面前,要让我们的年轻人知道,当我们没有身体感觉的时候,并不是你没有身体,而是你在滥用身体。

  讲

和谐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大环境就是自然环境,小环境就是我们的身体。爱护身体其实也是爱护人类整体的环境。爱护身体方为自爱。有规律的体育运动,可以提高到你心灵的层次。体育不仅仅是锻炼了身体,而且提高了整个的心灵和灵魂。

  有一本书叫《身体思想》,作者特别证明中国人讲心比外国人讲脑要科学,我们的思维创意不仅仅是来自脑子,而是来自身体组成的整个身体。尤其对我们年轻人来说,如果没有强健的身体,就难有大的作为。

  赵文杰(上海交大教授)

  有钱有闲有心

  有个调查资料显示,针对30岁到50岁的

上海人,一年365天不参加体育活动的竟然达到69%。这其中大部分人都是选择没时间,选择没钱的人很少。

  我认为参加体育活动要有三个基本条件,第一要有钱,第二要有闲,第三要有心。如果说前两个物质条件都具备了,但是你没有这个心情,没有这个理念,不感兴趣,觉得没有这个无所谓,我能够生存、能够活下去。有报纸报道,某公司一个25岁的员工,因不断地加班,积劳成疾倒在了办公室。该公司有个“床垫文化”,每个员工办公桌底下都有一个床垫,一天工作12个小时不稀奇,工作晚了以后床垫拉出来就休息就睡觉,第二天准时上班。如果说企业有这个意识,他个人有这个意识,那么这个体育完全可以作为一种生活节奏的调整。

  体育生活化的形成,除了物质条件之外,很重要的就是要有一个导向,要使人们认识到“体育是生命的需要,是生活的必需”。

  李建国(上海体院教授)

  体育源于生活,回归生活

  有许多调查发现:青少年喜欢体育却讨厌体育课。最近一个调查是喜欢篮球却讨厌篮球课。为什么同样是篮球会产生这样大的区别?原因就是我们在体育课中对篮球进行人为的改变,使体育的乐趣丧失,使体育不再那么生活化。体育从生活中走出来后变成不再是必须的一种生活活动。

  如果要使体育回归生活,应该由过去把体育看作是一种余暇活动,逐步转为“本暇活动”、“本体活动”。余暇活动,是空余时间中的一些活动。我们对不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调查时,他会说我很忙,我没空,没空就不活动,原因就是他把体育活动在行为上作为一种余暇活动。什么是“本暇活动”、“本体概念”呢?这是你生命中本来就应该有的时间,必须的生活时间,体育就是你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把体育作为一种目的,作为一种生活内容,那么体育的生活化也就会有可能实现。

  陆小聪:(上海大学教授)

  面向市民的竞赛体系

  竞赛,是体育的灵魂,是体育的杠杆,但这种杠杆作用在我们一般的体育活动中没有被充分地体现出来。

  如果运动员在正规的、高水平的比赛中赢得胜利赢得冠军,会有很大的成就感;市民同样可以在普通的竞赛中,通过战胜对手,战胜自己获得成就感,获得自我实现的目标。

  上海的全民健身,在全国处于领先的地位。如果我们再往前走一步,有必要建立面向一般市民的竞赛体系。可以更大程度地满足市民各种层次的需求,或是更高层次的体育需求。

  上海有中学生暑期足球比赛,吸引了很多青少年,参加者非常踊跃,而且反响非常好。这充分说明,应从人们喜闻乐见、有较好基础的群众性比赛入手,通过竞赛形式,激励人们参与,在参与中获得各自的自我实现。体育团队的活动也有了一个具体的实现目标,体育场地设施,包括体育经费的投入,都有了一个更加明确的方向。


 

推荐】【 】【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