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首页 > 正文 

黑马踪影为何难觅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07月08日10:31 大众网-齐鲁晚报

  

  一直以来,黑马都是世界杯上的主要看点。然而,本届世界杯却是一届青睐传统强队的世界杯。缺少了黑马和冷门,就等于缺少了激情和惊喜,这样的赛事非但不好看,更是一种悲哀的延续。没有冷门的世界杯让人抱怨,那么是什么原因,让世界杯从2002年的天下大乱,到四年后迅速的“拨乱反正”呢?固然和欧洲球队回到“主场”作战有关,也和亚非
球队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有关,但是从一些现象中我们不难发现,正是一些看似无意其实有心的做法,直接将黑马扼杀在摇篮之中。

  未雨绸缪

  国际足联维护利益

  四年前的韩日

世界杯,大批强队折戟沉沙。法国、葡萄牙、阿根廷等,赛前都被看成是夺冠大热门,却在小组赛结束后便打道回府,而意大利队也只是多走了一步而已。这样的局面让球迷们大喊过瘾,殊不知,却让国际足联背负了一定的压力。将世界杯放在亚洲举行、而且历史上第一次两国承办,再加上赛程设置的不合理等原因,都成为球队口诛笔伐国际足联的罪状了。而且官方赞助商也以来自欧洲为多,他们跟着叫嚷皆因自己的利益没有得到保护,失去了强队意味着失去了市场。

  有则改之,无则加冕。在2004年年底召开的特别会议上,国际足联拍板决定欧洲顶级联赛必须要在2006年5月14日之前结束。官方的说法是保护球员,布拉特当时信誓旦旦地表示,球员才是足球节日的核心,是舞台上的演员,保护世界杯就必须先保护他们,让他们表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而五大联赛的提前结束,确实让欧洲强队的国脚们获得了近一个月时间的休息和调整,减少了伤病缠身的麻烦。既然欧洲是世界足坛的中心,这次世界杯又在欧洲举办,那么先确保欧洲强队不出现意外,这才是硬道理。

  回到欧洲

  五大联赛领导潮流

  “世界杯变成了欧洲杯”,其实,不仅是国际足联先行打下坚实基础,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本届世界杯在欧洲本土举行,对于那些大牌球队和众多球员来说,无疑有在“本土”作战的意思,而作为世界职业联赛的领头羊,欧洲五大联赛的确领先了世界的潮流。

  四年前的韩日世界杯举行之时,欧洲联赛才结束了20天,路途劳累加上调整期太短等原因,是造成欧洲强队成绩不理想的原因。如今世界杯从亚洲回到了欧洲,无论是天气、草皮还是球场氛围,都是世界强队所熟悉的,他们可以准备得更加充分,去捍卫欧洲球队在上届世界杯丢掉的荣誉。这一届世界杯赛和1998年法国世界杯赛非常相似,八强的位置欧洲占据六席,来自南美洲的阿根廷和巴西瓜分剩余两个名额,这就充分说明欧洲还是给传统强队提供了最“传统”的环境。

  不仅仅是这些客观原因,从本届比赛看来,取得好成绩的球队,其核心力量都在欧洲职业足球的核心圈内。完备的赛制和高度的平衡,已经使欧洲职业足球全面超过世界其他地区的足球联赛。其中尤以巴西队受益最大。深厚的底蕴加上欧洲联赛的锻炼,才是巴西队傲视群雄的真正秘诀。

  嫌贫爱富

  裁判执法意图明显

  很显然,单单让欧洲强队多休息的办法,还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在鼓励攻势足球和技术流的旗帜下,很多球队的防守动作和战术犯规,被一些裁判大做文章。特别是红牌这一撒手锏的使用,让原本想爆冷的黑马球队很无奈。

  巴西在16进8对阵加纳一役中,阿德里亚诺的进球本是越位,但裁判视而不见,从结果而言,这个进球摧毁了非洲黑马最后的抵抗力;意大利VS澳大利亚之战,左后卫格罗索最后4秒钟制造了一粒点球,而那粒点球争议颇大,如果那时候不判点球,比赛进入加时赛,少一人的意大利能不能挣扎出来,还是个未知数。

  东道主德国队就更不用说了,对瑞典队的淘汰赛,裁判几次漏判德国球员的手球,东道主优势摆明了不可动摇。法国和葡萄牙一战中,齐达内主罚的点球再次引起争议。可见,本届杯赛的裁判们似乎也有“嫌贫爱富”的心理。

  主动相让

  亚非足球实力不济

  一些莫须有的判罚固然让失利者心存遗憾,可是自身实力不济让他们都当不了黑马,特别是日韩两队经历了四年前的疯狂之后,又跌落到显露原形。

  世界杯新军科特迪瓦曾被认为是死亡C组的搅局者,甚至还没来得及挣扎一下便提前出局;安哥拉也没给对手造成实质的威胁;日本队带着可怜的1分早早打道回府,沙特也背着3战2负1平的耻辱提前告别;顽强的韩国人挣扎到了最后一刻,却还是被瑞士人淘汰出局。如果勉强要找出一匹黑马来,也许就只有加纳人了,在接下来的比赛中遇上巴西时,冷门却没有再继续。

  日本足球进入了发展的瓶颈,需要一批更有实力的队员继续前进;韩

国足球保留了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但没有了希丁克的神奇,他们在技战术上的平庸得以暴露。沙特在世界杯上总是哑火,伊朗空有一批好球员,但主帅未能将他们捏合在一起。

  (法兰克福7月7日电)


特派记者 宋国庆 王健

 

推荐】【 】【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