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首页 > 正文 

题:谁扼杀了进球(下)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06月29日14:16 新华网

  新华网多特蒙德6月28日电题:谁扼杀了进球(下)

  新华社记者树文蔡拥军

  (小标题)姚强体壮不丢球——战术篇

  套句很流行的解说词,忽如一夜春风来,足坛流行N后腰。多后腰的战术,某种意义上,直接扼杀了进球。这不得不感谢狂人穆里尼奥。

  数数吧,巴西的埃默森和泽·罗伯托、法国的维埃拉和马克莱莱、葡萄牙的马尼切和科斯蒂尼亚,阿根廷的罗德里格斯和坎比亚索、英格兰的兰帕德和杰拉德,等等等等。

  现在的战术系统,前后腰的分别越来越模糊,就如同边前卫和前锋的区别一样。而这种战术,极强地保护了自己的中路防守,毕竟,进球大多最终是要依靠中路的。

  1994年巴西成功的关键就是队长邓加,但这个单后腰战术在1998年被废了。于是,一种更加凶猛的防守出现了,它打着增加中场的旗号,似乎给人了一种错觉,但本质上,依然是一种对进攻的反动。尽管所谓的后腰们也频频参与进攻,但他们的首要职责并没有改变。

  这种战术在葡萄牙狂人穆里尼奥的手上登峰造极,甚至他可以在一场比赛中派出三名后腰。随着切尔西在英超的疯狂攀升,这种实用性极强的战术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同,于是出现了在本届世界杯上这种各队打法雷同的局面。

  这种战术体系影响了对球员标准的判断。越来越多的主教练更欣赏这种综合性极强、跑不死能拼抢的中场,他可以没有太多的创造性,但绝对不能不积极拼抢。少了更有灵气、更倾向于进攻的选手,那进球也自然就少了。

  除了扼杀了进球,这种状况更扼杀了

世界足球的多样性和观赏性。换个马甲,你还真认不出谁是谁了。

  (小标题)牌飞顿作倾盆雨——裁判篇

  裁判是干什么的?2006年的国际足联说,他是保护球员的。在这个旗号下,进攻在渐渐消失。

  德国世界杯,是

红黄牌的世界杯。过多的判罚,使得比赛失去了原来的意义。

  打完八分之一决赛,德国世界杯的红黄牌就超过了上届。在这样频繁的惩罚下,比赛当然是多次被中断,直接用在进攻的时间就少了,进球也自然就少了。

  裁判的尺度也很让人糊涂。在小组赛期间,对于犯规判罚并不手软,但在禁区内的犯规,裁判们一直抱着能不判就不判的原则,加纳就号称自己少了几个点球,阿根廷也有进球被裁判捞了出来。在这里,我们并没有看到鼓励进攻的原则,更似乎是一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事实上,这造成的争议更多。

  更要命的是,裁判们掌握比赛的能力似乎下降了。于是场上出现了多起红黄牌大战,出现3张红牌的有两场,4张红牌的有一场,10张黄牌以上的比赛更不罕见。这些场次的裁判无法在一开始将场上的节奏把握住,尽量缓解球员之间的紧张情绪,反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球员当然是以牙还牙,把更多精力用在了报复对手身上,就没有时间来进球了。

  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是,国际足联号称采取了不少新措施,但都没有收到太显著的效果。比如用了耳麦,裁判们都说好,但越位的失误判罚该少的还不少,就如同巴西对加纳的第二个进球;主裁判和助理裁判尽量使用同一国的裁判,但他们之间的配合依旧成问题;要保护球员,可各种判罚却越来越多,受伤的也并不少。

  保护球员当然重要,但这样的保护,一来并没有减少对抗和冲突,二来却减少了进攻和进球,要之何用?

  关于不进球的解释还很多,比如气候炎热,比如新式的比赛用球,甚至可以抱怨大姑娘小媳妇分了心……但无论如何,最后被抱怨的还是世界杯自己。(全文完)


 

推荐】【 】【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