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林斯曼的“美国化”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06月26日09:44 每日新报 | |||||||||
文/李玮尤尔根·克林斯曼,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德国人,现在已经变成一位标准的“美国化”或称“全球化”的公众人物了;在这方面,他当年的对手及同龄人马可·范巴斯滕,跟他有一拼。这或许就是所谓60年代生人的共同特点。 不像他的前辈弗朗茨·贝肯鲍尔那样刚毅且喜怒不形于色,克林斯曼早已把世界杯赛场当作一个大秀特秀的地方;也不像他的“学长”鲁迪·沃勒尔那样机敏、狡猾爱玩些花
承蒙大赛转播方面的照顾,揭幕战上,克林斯曼一下子抓住了“全球化”时代最有力的工具———电视镜头,把自己往“超级偶像”方面去塑造:他让自己的喝喊(通过电视)传遍全场乃至全球,叫世人明白他才是德国足球真正的主宰,他毫不掩饰自己的焦躁感和获胜时的狂喜冲动,他要连喊带跳;对了,这就是21世纪的“美国化”。 他从美国捎回来的体能训练方法,只是冰山一角,重要的是,他把美国体育(NBA除外)的某些品质,也带到了原本就讲究意志与整体的德国足球中,铸就21世纪的“团队精神”。 关于美国体育的这种“团队”品质,我们最好还是从赫赫威名的小乔治·史密斯·巴顿将军的一番话里去寻找,这位真正的军人在一次训话时说道:“军队是一个整体,那些讲个性的文章统统都是胡扯,为《芝加哥论坛报》写文章的那些肝火很旺的杂种们,对于什么是战争与通奸同样一无所知。” 球场如战场,美国人在其传统的棒球、橄榄球方面即如此:完全讲求团队协作,不追求个性表演,教练的权威及临场指挥权高于一切。 于是,克林斯曼就把这种套路带给德国国足,他给予场上球员一定的自由但绝对不能挑战其管理权威;他的德国队个性色彩更少而他临场指挥的色彩则秀遍全球。 再看其同龄人巴斯滕,虽然相对内敛些,但在指挥路数上同样如此,甚至有过之。 钟摆又摆回来了:给西方世界带来创造性文化的60年代彻底过去了,60年代生人却开始显山露水了;这一代人会给足球及文化领域带来什么?现在还不好说。但,讲求“美国化”的团队品质,是他们的第一步。 <责任编辑:张焱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