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首页 > 正文 

球坛强者愈强 保护主义抬头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06月22日09:56 金羊网-新快报

  香港立法会议员梁国雄指弱国无外交,不少非洲球员皆为五斗米而折腰,沦为廉价外援,情况一如全球化弱肉强食,非洲哀鸿遍野!

  球员的薪津报酬并非什么秘密,但穷国与富国经济水平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值得注意的反而是,政客不论朝野、经济学家不分流派,像梁议员一样借足球剖析全球化现象,已成为一股世界潮流,当中有赞有弹。

  首次在世界杯角逐的西非国家科特迪瓦阵中23位球员无一不为外国球会效力,英超球队的外援比例在过去十多年呈几何数上升。

  从积极的角度看,职业球员在转会上拥有充分自由,劳工市场无疆界,这意味着球员有市有价,市场力量得以充分发挥:从消极方面想,优秀球员纷纷离国,对本土足球发展有害无利:以此而论,弱肉强食,哀鸿遍野之说不无道理。

  不知是否基于对足球世界两极化的担忧,世界银行经济学家米兰诺维奇(Brank立规定,投身发达国家球会、技术出众的贫穷国家球员,每五年要回国效力12个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要在国内“献技”四至五年。不接受此项安排的球员,富国不得向其发出工作签证。

  另一边厢,在劳工市场开放的情况下,富国球会“收购”落后国球员犹如街市买菜,花在本地球员身上的金额自然大打折扣。根据德勤

会计师事务所的统计,过去两年英格兰各级联赛球会在收购外援上花费的净额达5亿英镑,用于购买本地球员的净额只有2800万英镑。本地球员的出赛机会相对大减,廉价劳工扼杀本地工人就业机会这种耳熟能详的论调,在球场上亦清晰可闻。为避免本地球员在外援当道下饭碗不保,国际足协和欧洲足协正在考虑向球会实施本土球员配额制。非洲球员个人技术出众,但在
世界杯
的表现却乏善可陈来看,透过“技术转移”来提高落后国家的足球水平,只是纸上谈兵而已。强迫这些球员放弃在国外“揾真银”的机会,返回祖国当“义工”,难道他们会全力以赴,以身报国?

  透过配额令无法跟“价廉物美”的外援竞争的本地球员得以苟延残喘,与透过保护主义措施限制中国货进口是没有分别的。

  ★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新快报”字样

  (日京/编制)


 

推荐】【 】【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