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首页 > 正文 

“有容乃大”:世界杯和中国20年间看球之变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06月16日14:18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6月16日电

  新华社记者曾志坚李铮周之江

  5月底,花了5年才刚加入澳大利亚国籍的刘宾赶回天津,住进父母家后马上买了台宽屏等离子电视。“我打算7月中旬再回澳洲,在这一心一意看世界杯。”38岁的刘宾说。

  刘宾做出这一选择是因为,澳大利亚只有少数世界杯比赛有转播。“中国也许是全世界看世界杯直播最多的国家之一,放在20年前,这简直不可想像。”他说。

  “20多年前能看上球很奢侈”

  中国人对世界杯的热情萌芽于1978年,与中国的改革开放恰好同步。58岁的中国球迷刘富英回忆说,当时电视很少,多半还是黑白小电视机,通常只有大企业、大机关才有。“这是短缺经济的尾声,能看场球很奢侈。而且,没有直播,实况录像只有很少的场次。”

  新华社体育部副主任许基仁至今还记得当年的荣耀——1986年,为了报道当年的世界杯决赛,他和三名同事获得特批,得以前往北京电报大楼看电视直播。

  20多年的改革开放后,中国现在是世界上电视机保有量最大的国家,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也已实现。刘富英“看球不易”的记忆成为历史——

中央电视台已经连续数届全程直播
世界杯
所有比赛。

  在中国,各家媒体都表现出对世界杯的巨大热情。今年,中国有数以万计编辑记者参与报道。

  “看球不再需要偷偷摸摸”

  “过去,熬夜看球是‘不务正业’,”50岁的北京

出租车司机老谭说。“我们年轻时,看球哪能这样大张旗鼓,环境‘很严酷’。你老说足球,别人没准当你神经病。单位领导批评,家里亲人限制,有时还得偷偷摸摸地看球。”

  老谭感叹说,现在多棒,看球时有现场讲解,赛后有分析。“报纸还给球迷支招,教你怎么工作看球两不误。一句话,受用!”

  德国世界杯开赛以来,北京有名的酒吧区三里屯成为众多球迷聚会之处。“在家看球,多没劲呀。酒吧里有电视、有啤酒,更重要的是,有非常热烈的气氛。”在北京工作多年的陈超说。

  干过10来年导游工作的周祖德讲起上世纪90年代的一桩旧事。“记不得是世界杯还是欧锦赛,我正好带一个英格兰团。一天晚上,他们提出要去酒吧看球,那会,北京的酒吧还没有这么多,而且根本没看球的条件,我觉得不理解——在酒店看不挺好吗?没想到,10年后,连我自己都不愿呆在家里了。”

  已是一家旅行社经理的周祖德还感受到了世界杯带来的经济利益。“到德国现场看球的旅行团很抢手,世界杯对我们这个行业来说,还是逐年看涨的商机。”

  “用包容的心态看待足球”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博士张辉评价说:“一个社会是否拥有宽容的心态,是判断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准。换句话说,一个进步的社会,应该允许个人有喜欢或者不喜欢的自由。”

  “足球是世界第一运动,中国人长期怀有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梦想。4年前,中国人曾经为国家队第一次进入世界杯决赛圈而激动,这一次中国队却早早地与世界杯无缘。不过,中国人开始学会用更平静的心态接受失利。”张辉说。

  32岁的贵州球迷张小平对此深有体会。“没有自己的主队可以支持,也许更能充分地享受世界杯。要在10年前,中国队输球我会骂娘。”

  在张辉看来,这种享受的态度也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之一。“甚至可以说,在这样的心态背后,昭示的正是国家强大起来的自信心,我们不一定非得在球场上逞强,中国人有了更多值得骄傲的资本。”

  “中国有句古话说‘有容乃大’。20多年来,中国人看球的外在条件乃至内在情绪的变化,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张辉说。(完)


 

推荐】【 】【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