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首页 > 正文 

《中国新闻周刊》文章:郎平:“铁榔头”在美国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05月29日08:43 中国新闻网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20年的运动生涯让郎平懂得,在运动场上,今天大家是对手,明天,甚至下了场就是朋友。但是,她也知道,公众的心态与教练和运动员的心态永远是不一样的。她说,不管谁赢,她都高兴。排球对她,真的就是一个大家庭

  ★ 文/程晓鸿(发自美国华盛顿)

  中国人对郎平太熟悉了。她曾经离每个中国人都那么近,就像是一起长大的姐妹,同学,邻居。但后来,郎平离我们慢慢远了。郎平先去了美国,又回来了,再后来又走,去了意大利。直到去年她又当上美国国家队主教练。

  去年11月,美国女排主教练郎平带领美国队把中国队打败了。

  美国女排队员眼中的“女迈克尔·乔丹”

  科罗拉多州,地处美国中部,是美国50个州里海拔最高的,一年里多数日子都是晴空万里。

  这里是美国目前4个奥林匹克训练中心之一。在排球训练大厅里,记者见到了正在带领队员们训练的郎平。

  十几年风风雨雨并未在郎平身上留下多少痕迹,只是眉目之间多了份历练出来的成熟和沉着,举手投足间有了那么一种不惊不慌。

  在来之前还想象不出来把郎平放在一队美国姑娘中间会是什么样,可眼前出现的竟是再自然不过的一幅画面。看着郎平把大家招到一起,心平气和地用英语指点一番。十几个队员姑娘们把手一只只叠摞在一起,一声“USA”,散到场上开始训练。

  只顾着看场上球飞来飞去,没注意郎平已走到身边,轻声提醒:“小心别让球碰着。”话音未落,脚步已远。那一刻,我知道,郎平没有变。

  午间休息时间,郎平终于坐下来开始了我们的“聊天儿”。就从正在训练的美国女队聊起。

  “对这个队还满意吗?”

  郎平很干脆地摇摇头,“根本谈不上。整个一高中水平。她们的基本功不扎实。 我的训练方法在有些人身上要完全改变。 不要说用我带中国队的方法不行,恐怕是要把我带业余体校的方法用到她们身上。 就是说我的执教方法要多样化。”

  郎平说,美国的体育体制跟中国完全不一样。中国的国家队都是选拔上来之后就常年在一起集训。而在美国,没有一个由国家养着的队。队员都是从各个职业队甚至大学队来的,每年只有几个月的集训时间。其他时间各回各队打比赛赚钱谋生。在这样一个体制下,教练很难掌控队员的水平。

  采访郎平之前,美国排球协会的会长比耳·道格拉斯向记者介绍说,郎平接手美国队是经历了一番艰难的。当时正值新老队员交接,几个参加过奥林匹克比赛的老队员相继离开,郎平报到的时候连新队员还没有招齐,更不要说队员水平的参差不齐了。郎平对训练中心的体制设施都来不及了解,就开始了训练。但是,让比耳和他的属下们感到惊讶的是,就在这样一种困难的情况下,在短短的时间里,郎平硬是把一支队伍给拉了起来,开始外出比赛。说到这里,比耳一脸抑制不住的赞赏:“在能够赢的情况下她率队赢了;在不可能赢的情况下她也赢了。”

  自郎平接手后,美国队一直战绩不俗。最让人吃惊的成绩是2005年11月在日本东京举行的世界排球大奖赛中,美国队以3比0击败了中国队。

  显而易见,郎平丰富的教练经验正在美国队生效。郎平自己说,“不仅要教给她们技术,更重要的是还要教给她们思考的方式。”

  这些美国姑娘们又是如何来看郎平的呢?参加过两次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老队员托马斯说:“她对比赛场上的每一方面都了如指掌。有这样经验丰富的人给我们传授,对我们帮助很大。”

  尽管来集训之前这些队员们都已听说过郎平的名字,有些甚至是郎平的崇拜者,但郎平在中国的知名度还是大大超出了她们的想象。队员斯科特绘声绘色地讲述她们在泰国的经历:走在泰国的大街中央,一群中国游客发现了郎平,蜂拥而上,将郎平包围,要她签名,跟她合影。而去中国北仑港比赛时,郎平出现在哪里,哪里就不得不出动警察维持秩序。在排球并不很时髦的美国,这种狂热是她们想都想不到的。于是,她们称郎平为中国的 “女迈克尔·乔丹”。

  郎平到了科罗拉多之后,美国队的比赛多了华人观众。有些华人不惜开上几个小时的车去郎平比赛的城市看她们的比赛。中国人对郎平的热爱是跨越了时空和地域的。这种热爱让人感动。但有时,也会是压力——没有人比郎平自己更能感受到这种压力。

  美国生活让郎平学会了做一个平常人

  经历了十几年海外生活的甘苦锤炼,在接到美国人请她当国家队主教练的邀请时,郎平清楚这个邀请所蕴含的挑战和机会的分量。而她心里的另一杆秤是在加州生活的已长成花儿一样的女儿。郎平把自己关起门来几个星期,越洋电话打了无数,最终做出了出任主教练的决定。其实,对于郎平本人,这个选择非常简单。她将会有更多的时间陪女儿;排球已是非常国际化的运动 中国可以到国外聘请教练,国外也可以聘请中国的教练。用郎平的话讲,“不管带什么队, 排球界大家就像是一个大家庭。”

  可喜的是,这种开放的国际化观念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接受。支持郎平这一选择的声音很多。这让郎平很为欣然。

  讨论到这些,我们不能不回顾郎平当年为什么选择了出国。用郎平的话讲,“觉得当时在国内已经没有自己的生活了。” 她举了个例子说,退役之后,一天她去买菜,在楼下买了点儿葱上来,就有人说,“哎哟, 郎大姐,你还买葱呀?你还买菜呀?” 这么多年之后回想起来, 郎平仍然无可奈何,“我也要过日子呀。”

  声名所累之下,郎平选择了出国。

  出国后,的确,郎平可以如愿过平常人的生活了。这里没有人认识她。她兴奋地去电影院看电影、逛商店、逛大街,没有人围上来找她签名、照相。但同时,郎平也尝到了做普通人承担经济压力的辛苦。美国生活一向被形容作“没有免费的午餐”。上学的奖学金要靠工作来换得。郎平开始在就学的新

墨西哥州立大学排球队担任助理教练。毕业后,留校担任排球队教练。

  那段日子是很辛苦的。郎平回忆说,又要上课,又要当教练。而且,人生第一次自己料理自己的生活,包括洗衣服、做饭、包括算账。“刚出来的时候什么都不会。以前在国家队,吃喝拉撒睡全都是国家管了,出来连钱都不会花。出来时都27岁了,其实还不懂生活呢。”美国生活让郎平学会了做一个平常人。

  怎么只有我还在训练场上带队员?答案只有一个:对排球的热爱

  每每回到北京,郎平会与过去

女排伙伴们聚上一聚。这些昔日同甘共苦的女友们仍是郎平生活中的重要部分。而当初的女排队员,已没有几个还在训练场上了。郎平对过去的女排朋友们开玩笑说,怎么只有我一个人还这么苦,还在训练场上带队员?想一想,答案只有一个:还是对排球的热爱。

  这股心底里对排球的热爱让郎平从中国来到美国,又从美国去

意大利,从意大利再回中国,再从中国回到美国。一步一个脚印,郎平始终在往上走。

  问郎平对来美国之后的这么些年有何感受,她平静地说:“人过得好不好,最关键是一个心态。 遇到困难的时候, 其实是对人的一种挑战,对人的极限的一种挑战,就看你的忍受能力了。 不管是体力上的忍受能力, 心理上的忍受能力, 情绪上的忍受能力, 对同伴的忍受能力, 我觉得对人都是一种磨练。”

  2008年已经在望。中国人都关心到时候是否会有一场中美之争。经风见雨的郎平深知其中的轻重,她拒绝对未来做出轻率的推断。20年来的运动生涯让她懂得,赛场上没有永久的对手,输赢也不必那样在意。但是,她也知道,公众的心态与教练和运动员的心态永远是不一样的。 郎平表示,不管谁赢,她都高兴。 排球对她,真的就是一个大家庭。 ★


 

推荐】【 】【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