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首页 > 正文 

题:珠峰山难频发的警示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05月27日18:37 新华网

  新华网拉萨5月27日电题:珠峰山难频发的警示

  新华社记者姜帆、叶辉、周而捷

  自5月15日至22日,一周内先后确认有5名外籍登山者在攀登珠峰时遇难,今年5月成了珠峰近年来人员伤亡数字最高的一个登山季。

  为此,西藏登山协会和资深登山家都敬告山友:登山是一项认识自我、敬畏自然的运动,同时又是一项危险性极大的运动,切不可在身体状态欠佳、协作支援和气象条件不具备时贸然挑战“地球第三极”。

  5月15日,英国人大卫·夏普登顶珠峰后下撤了300米,因氧气用光而遇难;16日,瑞典人托马斯·奥尔森在登顶后滑雪下撤,自海拔8500米处坠落,最后在海拔6000多米处发现其遗体;19日,巴西著名登山运动员维托尔·内格雷特和一名法国登山者在登顶后的下撤过程中,先后在海拔8300米处因体力消耗过大,突发疾病遇难;22日,俄罗斯人普里亚什金·伊戈尔勉强登达海拔8600米处时,感觉身体严重不适,返回途中在海拔约7800米处突然遇难……

  “5位遇难者中3人是体力耗尽,1人是给养不足,1人是因为从事危险的滑降而遇难,这很说明问题。”西藏登山协会秘书长张明兴说。他认为,珠峰本季山难频发,固然与今年雨季提前、气候异常有直接关系,但一些登山者对自己认识不足、准备不够也是造成悲剧的主要原因。

  随着近年来商业登山活动的兴起,在一些旅行者的眼里,珠峰似乎已经不再是高不可攀的女神,普通人也可以“征服地球第三极”。

  5月14日、15日,至少27人登顶;18日,42人登顶;20日,28人登顶……原本人迹罕至的世界最高峰,在登山季节像赶集一样热闹。

  正因为如此,在珠穆朗玛甚至出现了“交通堵塞”。

  张明兴说:“天气好、利于冲击顶峰时,在北坡海拔8680米的‘第二台阶’最容易发生‘堵塞’。前面的登山者体力一跟不上,后面就得停下来等,有时一堵就是几十人。所以,这也是各种伤情发生最多的地方。”

  张明兴认为,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一些登山者对自己认识不足。他说:“以本月遇难的普里亚什金·伊戈尔为例,他这次在珠峰呆的时间太长了,体力原本就不济。据同行的登山者讲,他在最后一天冲击顶峰过程中,明显体力不支,走都走不动。正是因为勉强,才导致了悲剧的发生,在8000米的海拔,体力不支导致的高原病两、三个小时即可致人死亡”。

  “登山必须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进行,”西藏登山学校校长尼玛次仁说,“比如最近成功登顶珠峰的中国业余登山队,5个队员全都是近年来从登顶海拔6000米、7000米、8000米不同级别的山峰一步一步走过来的。正因为有这样的经验和充足的体力,他们才能成功。”

  缺乏有力的保障和科学的登山计划,也是酿成悲剧的原因之一。

  尼玛次仁说:“一些商业登山活动在保障方面存在问题。个别境外旅行社利用低报价吸引客源,临时组队,没有通讯保障,缺乏气象资料和协作人员,也无法安排科学的登山计划。这就大大提高了登山者的风险。”

  据尼玛次仁介绍,旅行社攀登珠峰的报价,最高达到每人65000美元,可现在境外个别旅行社竟然开出5000美元的“超值套餐”。实际上,如此一来,除了共享各个营地的服务外,登山者得不到任何保障。

  “参加这样的队,队友彼此根本没有默契,水平也参差不齐,天气情况要问别人,通讯靠口传,给养只能拿到最低份额,冲击顶峰全凭感觉。”尼玛次仁说。

  实际上,登顶和下撤都是生死攸关的时刻,绝不能“凭感觉”。尼玛次仁说:“首先要了解天气的变化,在不适当的天气条件下冲击,体力消耗至少是平时的两倍。另外还要算好‘折返时间’。一味勉强地向上冲,很可能就没有时间赶回营地,也有可能耗尽体力和氧气。这样,就谁也没办法救你。”

  “巴西和法国的遇难者都是专业登山家,但他们登顶后可能有所松懈,最终仍然发生了悲剧。”张明兴说。

  “登山容不得半点侥幸。你轻视山,山就会对你残酷无情。可是,现在‘登顶珠峰’似乎成为一种时尚,每年都有大量经验不足的山友、甚至是全无登山经验的游客申请攀登。在海拔8000米的高山,这可是拿生命开玩笑。”张明兴说。(完)


 

推荐】【 】【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