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首页 > 正文 

摩托GP给上海带来快乐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05月15日09:21 东方网-文汇报

  由于2004年9月那场获得巨大成功的F1中国处子秀,上海国际赛车场似乎与F1划上了等号。然而,现代化的上海国际赛车场如果只是为每一年那3天的F1比赛而存在,那不仅让人觉得可惜,而且实在是资源的巨大浪费。于是,全国场地汽车锦标赛、V8超级房车赛、A1汽车大奖赛等各个级别、各个种类的汽车赛事相继来到这里,连世界顶级的摩托车赛事——摩托GP大奖赛也在去年设立了中国站比赛。

  与汽车、摩托车运动比较发达的欧美国家相比,我们在这方面还远未形成相应的文化传统。于是,许多人产生这样的疑问:当我们的摩托车手还只能凭借东道主的便宜拿到一张低级别比赛的外卡,并且只是为能够“跑完比赛全部圈数”而欢呼雀跃时,摩托GP这样的比赛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换言之,我们又能从中获得什么呢?

  大众化的娱乐,这是比赛带给现场观众最根本的享受。毕竟是云集了世界上最优秀的摩托车手,他们所带来的高水平比赛难得一见;在设计时速327公里的上赛场赛道上开出340公里的时速,这种伴随着震耳欲聋的摩托引擎轰鸣声所带来的惊险刺激,对于希望在假日休闲中得到尽情放松的市民来说也是一种不一样的享受。昨天在上赛场的看台上,我们看到了洋溢着兴奋之情的笑脸。

  1533人、8594人、32402人。这是主办方昨天公布的连续3天前来上赛场观看摩托GP比赛的观众人数。虽然还不甚理想,无法与F1比赛时的盛况相比,但上升的趋势还是让人看到了希望。车迷的培养并不能指望依靠F1比赛的异军突起,我们也要有面对起伏变化的心理准备。而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做好让观众通过比赛获得娱乐享受的服务工作,光请个把歌星来亮个相是不够的。

  当然,眼下摩托GP比赛给予我们最多的还是对于我们这座城市形象的传播。当这项在世界范围有着广泛影响力的赛事随着现代通讯技术及时奔向世界各个角落时,上赛场的形象、上海的形象、乃至中国的形象也随之与世界又有了一次“亲密接触”。在上赛场的新闻中心,外国媒体、外国记者的数量很让东道主感到心情振奋。在当今世界越来越重视“影响力”的时代,这可以说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

  本报记者李嵘

  佩德罗萨赛后开香槟庆夺冠。本报记者郭一江摄

摩托GP给上海带来快乐


 

推荐】【 】【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