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京外记者体验奥运北京 “赖”在奥运工地不愿离开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05月08日14:16 竞报

  体验·奥运参与关注自己所在城市如何参与奥运

  “30多个比赛场馆赛后如何利用?”“人们何时能买到奥运会入场券?采用何种方式能订购到奥运会门票?”“到底需要为奥运会投入多少钱?奥运会后的盈余将如何处理?”“奥运会火炬传递路线是怎样的?奥运会主题会歌何时才能确定下来?”……

  4月18日,京外媒体采访团来到第29届奥运会组委会所在地———北京奥运大厦。奥组委执行副主席蒋效愚用了两个小时向大家介绍了第29届奥运会和第13届残奥会的筹办情况。

  之后,记者们的问题像连珠炮一样抛了出来。来自青岛、上海、天津等奥运协办城市的记者更关心自己所在城市的奥运筹办工作,其他省市的记者则关注于自己所在地区能以何种方式参与到奥运中来。

  “河北是环北京的省份,河北该如何发挥地域优势,积极参与

北京奥运经济?”会上,《河北日报》记者梁韶辉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蒋效愚回答说,第29届奥运会不仅仅是面向北京,更是面向全国、面向世界的。环北京是河北省最大的地域优势,这能使一些鲜活的产品在短时间内供应给北京,满足奥运会期间的需求。再比如说旅游,可以就地开发短线旅游产品,让在奥运会期间来京的游客有机会多感受一些中国文化。

  体验·奥运场馆“赖”在奥运工地不愿离开

  奥运场馆是奥运会的最重要载体。4月19日下午,记者团乘车来到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国家体育场“鸟巢”已具雏形,犹如树枝织成的“鸟巢”24根主体立柱已完成20根的整柱吊装。如此近距离地看到“鸟巢”,记者们都兴奋不已。

  身兼摄影记者和文字记者的《陕西日报》记者戴吉坤不停按动着快门,“这可是我第一次到奥运工地,虽然‘鸟巢’还未完工,但这么壮观的建设场面真的让我感到挺震撼的。”

  由于日程时间紧,大家在“鸟巢”、“水立方”等工地上只能停留不足20分钟。而记者们每到一处都“赖”着不愿离开,希望采访到更多的信息,拍到更多的画面。

  每次不情愿地回到车上后,大家的话题还是奥运场馆。《河北日报》记者梁韶辉说:“大家看到在那些临时建筑上写着的‘奥运建设者超市’、‘奥运建设者邮局’、‘奥运建设者阅览室’的字样了吗?这让我觉得人文关怀无处不在。”

  体验·高科技想把高科技产品“团购”回家

  在国家体育馆工地,记者们被一盏新型的路灯所吸引,“它的名字叫风力海鸥,是最新型的环保节能设备。”奥运工地的技术人员介绍说,“这盏灯主要由一个太阳能板和下面的风帆构成,通过这种组合,平时阳光照射和风力所产生的能量都可以被转化成电能收集起来,供路灯在晚上照明用。”

  在奥运工地上看到高科技产品后,记者们又在联想集团体验到高科技的强大功能。4月20日上午,采访团来到中国首家国际奥委会全球合作伙伴———联想集团参观。

  在联想集团展室中的数字娱乐中心展台,工作人员向记者们讲解并演示了集“互动电视”、“高清影院”、“自由操控”和“无线关联”应用于一体的数字娱乐中心。很多记者开玩笑地说要搞个“团购”,还有人说,争取在2008年奥运会前买一套回家,让家里人足不出户地欣赏到高清晰的奥运赛事。

  体验·污水处理综合利用水资源

  4月20日下午,记者团来到位于京城东部的高碑店污水处理厂。记者们先是被带到水泵房,这里是处理污水的第一道工序。一进水泵房,一股刺鼻的恶臭扑面而来,令人作呕。经过曝光池、二次沉淀等多种工艺环节,大家来到了中水池。刚才还是腥臊恶臭的浑浊污水,已经变得清澈见底。东南电视台记者王家名舀出一杯闻了闻,笑着对大家说:“这水闻起来好像还带着点香味儿呢。”工作人员说,小金鱼也可以在这种经过深度加工后的水中生存。

  此外,北京正在大力推广用中水冲厕所,洗车,喷灌树木、草坪和花卉以及改善河源景观。

  体验·志愿者记住志愿者的微笑

  4月20日晚,采访团来到中华世纪坛参观“意大利文艺复兴展”。一位60多岁的女讲解员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她讲解时非常认真,而且脸上始终带着亲切的笑容。一问才知道,这位周女士是志愿解说员,在第29届奥运会举办期间,她会在国家博物馆内为参观者介绍和宣传中国文化。“我希望尽我自己所能,让中国人民更了解世界,让世界人民更了解中国。”周女士说。

  《大众日报》记者于锋由此想到另一个人:“给记者发放材料、送矿泉水的那个女孩叫崔瑶,也是志愿者,脸上也总带着微笑。”“志愿者的微笑是北京最好的名片嘛!”大家不约而同地说。

  体验·奥林匹克教育奥林匹克教育提升孩子们的国际意识

  4月21日上午,首批20所“北京2008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之一的北京市第九中学正在进行一次校内直播。直播的内容是学校举办的2008奥运会志愿者形象大使选拔赛决赛。

  “学校的奥运氛围真是很好。”《辽宁日报》记者朱才威说,“一进校门就看到奥运会倒计时牌,校园内到处都有关于奥运知识的墙报……孩子们可以借举办奥运的机会提高自己的国际意识。”

  经过4天的集中采访,记者们听到了奥运筹办情况介绍,看到了建设中的奥运场馆,甚至品尝到了奥运特色菜……来自奥运会协办城市沈阳的《辽宁日报》记者朱才威说:“从我第一天走进北京奥运大厦开始,整个人都开始被奥运氛围所包围。我还在北京奥运大厦中的商店里为女儿买了一套‘福娃’,这可是她指定要的礼物。”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5,380,000篇。


 

评论】【体育沙龙】【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