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沪港国际自行车大赛 聚敛人气办大赛人才是根本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05月08日02:00 新闻晨报

  □晨报记者陈江(香港5月7日电)

  第一届“沪港国际自行车大赛”,7日随着第四站香港沙田站比赛的结束,两地为期5天的比赛也随之落幕。在13支中外参赛队伍近百名选手的争夺中,上海自行车队在国际大赛中历史性地取得了好名次。

  比利时队选手史丁之卓获得个人总成绩第一名。在四站总距离380公里的比赛中,他骑出的时间是9小时19分01秒。上海队徐刚排名第七,排在他前面的全部是外国选手。在所有参赛选手中,23岁的徐刚还当选最佳年轻运动员,这也为他开了个好头,徐刚将在今年7月加盟目前世界排名第一的意大利蓝宝锐俱乐部训练。

  

日本队获得团体总成绩第一名,上海队获得团体第六名。上海队在香港两站比赛中的成绩很不理想,他们依靠在上海和昆山两站比赛中积累下来的优势才取得了好名次。特别是徐刚以及队友在昆山站比赛中的突出表现,使得上海选手第一次在国际大赛中穿上了领骑黄衫,这也是他们在国际大赛中取得的最好成绩。教练邬伟培认为,按照上海队的实力,队员无法控制比赛场面,这次取得的好成绩很偶然。

  上海队在首届沪港国际自行车赛中比较圆满地完成了比赛任务。但是,记者在跟随上海队采访后发现,如果按照主办者初衷———把沪港国际大赛打造成著名的传统赛事,那么,作为东道主之一的上海自行车队在比赛中的表现就显得尤为重要,否则很难聚敛人气。

  很遗憾,自行车运动在奥运会里金牌数排名第二,仅次于田径,而我国男子自行车项目几乎没有国际地位,加上复杂繁琐的比赛规则、随机应变的比赛技战术,倘若对这项运动不熟悉,观众很难了解其中奥妙。因此,自行车运动目前在我国,绝对算得上是冷门项目。

  与这个冷门项目相对应的是人才难觅,收入低廉。上海队教练邬伟培曾经是亚洲冠军和全国冠军,近40岁的人,就已经白发丛生。他每月的收入仅3000元,不光要背负家庭经济压力,更要背负成绩指标的压力,去年全运会失利,曾令他泪流满面;一些队员的月收入才2000多元,年轻队员只有1000多元。这次参赛的六名队员中,陈俊是其中年纪最大的,才24岁,也最有实力,他已经产生了退役念头。

  事实上,国家投入并不少,一辆比赛自行车,售价过万元,轮胎更是易耗品。上海队常年在外寻找可以训练的公路,又是一笔不菲的开支。莘庄训练基地里的自行车训练场也是很大一笔固定资产。

  除了要具备投身于这项运动的牺牲精神,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也是当务之急。除了投入还要有对策,否则缺少有实力的本土选手参加沪港国际自行车大赛,很难引起大家关注,无法寻找到有实力的赞助商,也很难不断扩大比赛规模和层次。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226篇。


 

评论】【体育沙龙】【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