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继龙:外引内联重在沟通 将中国体育用品推向世界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04月25日10:31 中国体育报 | |||||||||
4月23日在北京举办的2006年世界体育用品联合会年会,是中国体育用品联合会自2001年正式加入该组织以后承办的第一个最高级别会议,也是作为非政府体育用品行业最高组织的世界体育用品联合会首次在德国、美国之外的第三国举办年会。 记者采访了中国体育用品联合会秘书长、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器材装备中心主任马继龙。
记者:据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体育用品联合会在世界体育用品联合会中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经常会受到有关知识产权、社会责任等方面的指责。那么,中国体育用品联合会从何时开始变被动为主动,并把年会成功地邀请到中国来开? 马继龙:被动,是因为缺乏必要的沟通、交流与理解。去年,在日内瓦,针对非政府组织指责大品牌的加工链问题,世界劳工组织召开了大品牌与非政府组织的协调会,在会上我也应邀就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中国企业责任、中国如何对待环保等问题进行发言。 会后,非政府组织成员以及大品牌代表纷纷表示迫切地想要了解中国政府的相关政策、渴望脚踏实地地去考察中国市场、探究“中国制造”的模式。他们认识到以往只是因为听到个别投诉就认为中国不尊重知识产权等等未免有失偏颇,他们希望客观真实地感受中国市场的脉搏。而我也深刻地感受到交流与沟通的必要性,于是,我们中国体育用品联合会在前期分别请他们与国家知识产权局、商务部公平贸易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等我国的相关政府部门进行多次接触,从而努力促成了此次年会在北京的召开。 记者:自中国加入WTO后,在对外贸易中,行业协会组织的作用日益重要。中国体育用品联合会将扮演什么角色? 马继龙:与纺织品协会等原计划经济下各部委成建制地转成行业协会组织不同,中国体育用品联合会是一个很年轻的行业协会组织,它是市场经济下的产物,是一个跨行业的协会。自1993年成立以来,中国体育用品联合会一直致力于加强企业间的相互沟通,为企业拓宽市场、提高竞争力、加强国际性交流与合作而服务,如今更是加大建设力度,争取早日更好的履行行业协会的指责,指导协调对外贸易,在国际贸易中发挥重要作用。 记者:目前,“中国制造”面临制造业向东南亚廉价劳动力市场转移的严峻挑战,我们的企业应该如何面对? 马继龙:如今,我们的企业再想通过降低劳动力成本来拿订单,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了。但是,这种转移不完全是一个指标的问题,还要看企业自身在技术、工艺、管理、经营理念等方面是否与国际接轨,能够得到国际相关组织以及国际品牌的认同。这就需要很好的交流与沟通。另外,我们也要致力于加工高端产品,也就是附加值相对较高、工艺要求相对较高的产品。这样劳动力成本在这一件产品上所占的比重并不是很高,而如果生产加工低端产品,则劳动力成本在产品中所占的比重就会加大。所以,“中国制造”要力争制造高科技含量、工艺要求高的产品。尤为重要的是,在国际市场上求生存求发展之道,不能停留在追求规模上,而是应该把获取的利润转过来投入到研发上面,加大研发创新的力度,在这个基础上拓展市场,创立发展壮大自己的品牌。 记者:大家都希望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能够广泛使用民族品牌的竞赛器材,但是到目前为止,只有红双喜和双鱼能够亮相北京奥运会,其他企业要想进入北京奥运会的赛场,应该如何努力? 马继龙:难度很大!因为奥运会比赛对于专项器材的要求比较高,我们与北京奥组委沟通,首先要通过国际单项运动协会的认可。国际各单项协会组织的游戏规则不近相同,但是绝大多数都是,在全球几十家企业中有一、二十家是可以采用的,而具体采用哪家企业的,就要看该企业与单项协会联系的紧密度,以及是否长期支持赞助该协会的赛事。以红双喜为例,它每年在赞助乒乓球赛事方面的资金投入就是一个不小的数目。一些单项协会在这方面,每年的门槛就是80万美金,而这仅仅是入门费,还有入门后的竞争与比拼。所以,从目前来看,中国企业要想“打入”2008奥运会赛场的希望很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