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首页> 综合体育> 其他> 正文 
美导演首度联手国际特奥会 难忘中国情难舍探索心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04月11日14:24 新民晚报

  首度与国际特奥会合作,美国导演米歇尔就成了2007年上海世界特奥会开幕式的外方总制作人和总导演。这是不是一种缘分?

  对于制作过多场体坛盛会、艺术庆典的米歇尔而言,早已不需要再证明什么;然而,他却把此次上海世界特奥会,当作是一次“特殊挑战”。

  观众最多

  米歇尔对中国文化并不陌生。2年前,他曾来过上海,与陈逸飞探讨人文风情;还去过北京,畅游历史名胜。

  不过,他与中国的缘分,还要追溯到27年前。“我小的时候,中美关系不太友好,这可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米歇尔沉浸在往事之中。1979年,邓小平同志访问美国,在当地掀起了一阵“中国热”。“那年由我参与制作的欢迎邓小平访美的演出,通过人造卫星,把信号传到了中国。”

  “在美国,我们导演之间常常会开玩笑,比较谁的节目观众最多,或收视率最高。”每当这时,米歇尔总是津津乐道:“邓小平访美时我制作的这档演出,观众无疑是最多的。”

  名声显赫

  13次荣膺美国黄金档节目艾美奖,9获美国导演行业杰出成就奖,加之美国广播电视成就奖和蒙特勒金玫瑰奖——恐怕连米歇尔自己都很难数清,自己一共拿了多少奖项。

  在他导演的“节目单”中,有1996年

亚特兰大奥运会开幕式、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开闭幕式、2005和2006年“超级碗”中场表演、美国肯尼迪中心表演艺术颁奖礼、2003年美国民主党全国大会等。此外,他还为雪儿、威利-尼尔森、罗宾-威廉姆斯等巨星,制作过特别节目。

  在上海世界特奥会执委会副秘书长施德容看来,米歇尔之所以长期在电视节目及大型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因为他喜欢尝试新的东西。雅典奥运会火种在纽约的传递仪式、去年的‘9-11’纪念活动,都是他策划的。”

  愉快合作

  2003年秋天,施德容与国际特奥会官员一行,前往洛杉矶与米歇尔商讨合作事宜,施德容至今仍记得自己当时的一番说辞:“我们希望,上海世界特奥会的开幕式,不仅仅是气势浩大的艺术表演,而要体现人性、爱心、互动的元素……”施德容表示:“这是奥运会所不具有的,或许,正是这一要求打动了他。”

  昨天,米歇尔回忆说:“组委会的真诚和决心令我感动,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地方,像上海那样重视世界特奥会,决心把它办成有史以来最出色的一届赛事。”

  促使米歇尔下定决心的另一个因素是,他还曾参与了香港回归庆典晚会的部分制作,与中方合作甚欢。“当时我们在广州,与600名中国的工作人员一起,负责庆典彩船等项目工作,结果证明,晚会非常成功。”

  产生共鸣

  米歇尔的到来,将使上海世界特奥会开幕式达到国际一流标准;同时,由他担任外方总制作人和总导演,更有利于吸引明星的参与和国际媒体的关注。

  施德容透露,除了水平高、影响大,米歇尔对特奥事业的爱心,以及对演出“特殊性、国际性和民族性”的理解力,使他最终从几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的关键因素。

  “按照计划,下一步,我们会在近期,和有关方面一同商定中方联名总制作人和总导演,并与舞台、音响人员进行沟通。大约6个月后,我们会提出开幕式的构想。”在米歇尔带来的介绍片中,烟花、唱诗班、人海成为主打元素。“事实上,把这些搬来上海再容易不过了;但此次开幕式,比起单纯的演出,具有更深层次的内涵。”

  米歇尔认为,在特奥会开幕仪式的推广过程中,电视转播显得尤为重要。“可能会有数万人在现场观看;而通过电视屏幕,全世界都能欣赏这场盛会。”他正计划制作一本详细的说明,便于转播媒体理解表演的意义,并更好地向世人传递。

  无论何时,米歇尔始终坚持这样一条原则——大量采用当地演艺人员、具有当地特色的音乐和服装。“特奥会既然在上海举行,开幕式就得符合这里的文化与传统。我们最需要的,不是最火辣的歌,而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为智障患者克服困难的勇气而鼓掌。”

  见习记者姚盈知

  米歇尔把上海世界特奥会当作一次“特殊挑战”记者彭幼龙摄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315,000篇。


 

评论】【体育沙龙】【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