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首页 > 正文 

我首次采访“两会”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04月04日10:50 中国体育报

  当我接到采访“两会”的任务时,心里既高兴又紧张。因为这是我的“第一次”。好在“两会”召开前,我与领导事先制定了完备的报道计划,曾报道过“两会”的同事也给了我指导。

  3月5日上午9时,温家宝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我在8点多一点就来到大会堂,目的就是希望在这里能够采访到代表。当我在鱼贯而入的代表们中间发现青海省省长宋秀岩的时
候,我看到了希望,因为之前我采访过她,知道她深谙西部体育,而且一定有话可说。果然采访一切顺利,而且还附带问了几个备选话题,包括三八节妇女代表如何健身等等,收获颇丰。这样的直击方式在随后采访其他代表时得到了充分应用,也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收益,当然这里有个前提,你必须认识采访对象,否则从身边走过也是浑然不觉。

  我对在大会堂前的随机采访总结出了几条规律,不一定“准”,但一定要“稳”,而且要随机应变,要通过采访发现采访。代表们走出大会堂的时候,往往是不太愿意停下脚步,因为他们怕全车的人等候,这个时候就要紧跟在他们后边,边走边问,步履匆匆,但问题不能缩水。

  这种一直跟到车门前的采访从很大程度上说,还只是限于那些需要广泛评说,搜罗各方意见的采访,但对于那些要找到专人和专家的采访就要很下功夫了。各代表团都有新闻联络人,可以通过他们去约代表,不过他们的电话可不容易打通,连打五六个新闻联络人的电话,都是无人接听时,内心因为采访无法落实而产生的焦躁经常出现;电话大多是在快接近晚上11点的时候打通,新闻联络人大都很热情并反应迅速。最期待的结果是联络人把代表房间的电话号码立刻告诉我,但这个时候往代表房间打电话就要小心翼翼了,接电话的代表有的是两个人住一个房间,此时代表也会很歉意地表示不方便采访,另约时间,但终归是找到代表了,内心的欢喜可想而知;有的代表在记者刚刚提出问题后,就能滔滔不绝,不管多晚,在记者很歉意地表示打扰了的时候,代表们都还很热情地说,有问题继续来电,那种感激和快慰难以言表。

  对于那些被众多媒体包围的代表,用预约的方式也是行不通的,这个时候可是就要运用多种手段和自己的同行周旋了。著名的企业家南存辉出现在哪里,哪里就是蜂拥的记者,不要说去问问题,不少记者连挤上去的机会都没有,因为要采访农民工的体育问题,听人说南存辉是一个很好的采访对象,自然舍不得放弃这个新闻源。找准时机,往南存辉代表手里塞了一张名片,正在回答问题的他看了一眼名片,并用在诧异之后很认同的语气说,“《中国体育报》啊?”就这样我获得了一次单独和南存辉讨论职工体育的机会。

  采访社会保障专家郑功成的时候,新闻联络人就明确告诉记者采访郑教授的人太多了,预约是无效的,好心的联络人干脆把记者带到了郑教授正在参加政府工作报告讨论的会议室门前,剩下的就靠自己了。推门进去的一瞬,所有与会代表都抬起头来把目光盯在我身上,我这时才感觉到自己的冒失,但既然来了,就镇静无比地说明了采访郑教授的意图。尽管我还是挨了会议组织者的批评,那位不客气地说,“你们这些记者都来采访,我们的讨论还怎么进行”的领导,还是很善意地原谅了记者的唐突。

  通过这次采访,我得到了最大的收获,那就是信心及采访技巧。


 

推荐】【 】【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