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首页 > 正文 

掌握生存能力是根本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04月03日09:50 中国体育报

  曾为邹春兰安排过两次工作8万元补偿是退役运动员最高的吉林省体育局表示运动员要适应社会——

  3月31日,吉林省体育局重竞技中心在长春举行了新闻通气会,就目前媒体炒作较多的原全国举重冠军邹春兰“生活困顿”报道做出了正式回应。在通气会上,吉林省体育局重竞技中心副主任韩东升介绍了邹春兰的相关情况,并就邹春兰对于吉林省体育局的要求做出
了回应。

  31日下午,记者来到邹春兰栖身的长春市某大众浴池。由于邹春兰现在“声名鹊起”,想要找到她已经很不容易了。尽管此前是她主动联系媒体,但如今在接受采访时,她的态度已经十分谨慎。记者通过对整个事件的深入了解,邹春兰事件的始末逐渐浮出水面。

  体育局曾经两次安排工作

  经记者在长春详细了解,邹春兰的经历大致如下:1987年7月她从梅河口市第七中学进入吉林省体工队练举重,期间曾3次获得全国冠军。1994年1月退役后,一直滞留在体工队,1996年9月被分配到举重队食堂工作。3年后食堂进行员工重新聘任,邹

春兰未能聘上,于2000年3月27日签订了退役运动员协议书,拿到了5000元药费以及一次性伤病补偿75000元,并按照协议内容提走了个人档案,就此与举重队脱离关系。此后在省中心领导和原主教练的帮助下,邹春兰被安排到梅河口市业余体校,担任女子举重教练。2002年秋,邹春兰辞职,跟随其丈夫前往朝阳镇从事个体经营。

  韩东升说:“应该说省体育局和重竞技中心对于邹春兰并不是没有关心过,前后两次给她安排工作就很能说明问题。关键是她的个人能力问题,给她安排的工作她都无法胜任。”邹春兰对自己两次离职的看法是:“一开始是在举重队食堂,后来在梅河口体校,当时人们都撵我走,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8万元维持5年

  “8万元治病花了3、4万,其他的做生意赔掉了。”邹春兰解释8万元的用途。吉林省体育局政策法规处处长李锋表示:“1993年邹春兰退役时,运动员实行的是统筹安排制度,即从哪里来回哪里去。当时重竞技中心退役运动员安置工作压力非常大,省体委在经费非常紧张的情况下拿出了一笔数额较大的资金用于运动员的就业安置。由于邹春兰成绩比较好,她拿的钱最多。”

  邹春兰的伤病主要是肩肘,这是重竞技运动员常见的伤病。据了解,邹春兰2000年正式离队后,在自己的家乡梅河口市担任业余体校举重教练,但是在次年的省运会上未能获得好成绩,此后邹春兰辞掉了这份工作,与丈夫一起从事过贩砂子、养猪、开饭店等职业,但是这些生意都一一失败,她的生计逐渐成了问题。8万元非但没有成为她事业的起步资金,就连最基本的生活也只维持了5年。

  “我就想要体育局给我安排工作”

  “我没有想到这件事会炒得这么厉害,其实我最初的愿望就是想让体育局和重竞技中心给我安排一个稳定的工作。”面对汹涌的媒体大潮,邹春兰的语气里透着一股无奈,因为目前的局面已经远非她自己能够掌握的了。从邹春兰的语气中透出,她对吉林省体育局和重竞技中心并无怨恨之意,反而是一种期望。

  至今邹春兰仍然想通过媒体,促使体育局帮她安排一份稳定的工作。对此韩东升表示:“毕竟原来是一个系统的人,对于她的处境我们也十分同情,但是现在来帮她在体育系统内安排工作缺乏政策依据。毕竟整个社会体制都在变革,‘铁饭碗’早已不存在了,没有真正的能力,走到哪里都无法生存,给钱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是我们还会继续关心她,与媒体和各种社会力量一起,帮助她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同时希望她加强职业技能的培养,这才是根本的解决办法。”

  在前不久闭幕的“两会”上,许多政协委员和

人大代表就运动员就业保障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本报也进行了积极报道。不过邹春兰事件从另一个角度,给运动员保障这一命题提了个醒,那就是国家需要给予运动员充分而及时的保障,同时运动员也需要革新自身的观念,不等不靠,早早培养自身适应社会、生存发展的能力,毕竟计划经济体制中的“铁饭碗”早已不复存在,国家只能提供就业机会,不可能给每一个运动员“养老”,适应社会、锻炼自身生存技能是每一个运动员应有的思想准备。


 

推荐】【 】【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