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首页 > 正文 

乒乓见证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和爱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04月01日10:02 云南日报

  新华社上海3月31日电俞菀肖春飞

  31日,美国乒乓球代表团来到上海,在复旦中学和上海老年乒乓球队进行友谊比赛。35年前的1971年4月15日,以格雷厄姆·斯廷霍文为团长的美国乒乓球代表团由北京乘飞机到达上海,当天晚上,上海乒乓球运动员和美国乒乓球运动员进行了友谊比赛。

  时光飞逝,小小乒乓球带来的友谊却在延续。

  作为本次上海老年乒乓球队10名参赛队员之一的陈荷芬,是上海市老年赛女子组的单打冠军,她也多次代表上海参加全国老年邀请赛。说到这次和美国代表团的友谊比赛,她感到意义重大:“我们现在年纪都大了,能够有机会参与这样一次有意义的事情,为中美两国的友好交往做出贡献,实在是人生中难忘的回忆。”

  这次赴沪美国乒乓球代表团的团长雪莉·比特曼是美国乒乓球协会主席。她述说了一个关于她和乒乓球的故事:11岁的雪莉第一次在俱乐部看人们打乒乓球。她看到队员们的衣服背上画着一对翅膀,一边是美国国旗,一边是中国国旗。那是中美建交后不久,当人们告诉她这项运动的意义和衣服图案的由来时,她被这种国际友谊深深地触动了。“从那一刻起,我认定了

乒乓球就是我要从事的运动。”

  这次美国代表团一共来了25位队员,其中就有1971年参加了第三十一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科恩的队友。他就是约翰·塔尼赫尔。他说:“中国人对于乒乓球有着永恒的热情,我们要从

中国队员们的身上多学一些新的经验和力量。35年前我们对于中国一无所知,但现在我们彼此都了解了很多。现在中美两国之间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都不断深入,我想今后我们一定会更好地投入,更爱彼此。”

  十分遗憾的是,跟当年中美“乒乓外交”密不可分的美国选手科恩已经去世了。但科恩91岁的母亲来到了上海。35年前她怎么也没想到默默无闻的儿子能够为中美两国搭建友谊之桥做出如此大的贡献。

  “我简直不敢相信1971年他在中国做了些什么。他交了很多中国朋友,甚至还学会了不少中文。他之后一直为增进两国之间的友谊和爱努力着,现在我要继续完成他的心愿。”

  当问及她对第一次访问中国的感受如何时,老太太激动地说:“中国有太多的东西值得去看,中国的人民都非常友好,我从未有过那么多惊喜!我以后一定会经常来的。”

  团长雪莉的父亲也来到了上海。这位老人不仅是第一次出国,也是第一次接触乒乓球比赛。他被赛场上精彩的对打深深吸引住了。“我就快就会从乒协退休,我打算之后全身心地投入到中美乒乓球交流的活动中来。放弃高年薪来从事这样的义务工作,我父亲一下子很难接受,”雪莉说,“但这一次我带他来看了乒乓球赛,看到了中美两国队员们亲切友好的交谈,他也被感染了,对我的工作也有了全新的认识。”

  这么多年来坚持不懈地推动着乒乓球运动在美国的推广,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雪莉说,她之所以能有这样始终如一的信念,离不开中美朋友的支持,“友谊和爱,可以说是人类一切美好生活的基础,通过不懈的努力,能够用乒乓球建立起中美两国更深厚的友谊和爱,那就是我最大的心愿”。

  2006年,美国乒乓球协会还将开设门户网站,将中美“乒乓外交”的历史文字、人物故事、图片影集都收录其中,还会把每次到访中国,国家领导人的讲话和中国友人们的交谈录音翻译成英文,让美国的人民了解中国,了解乒乓球运动,帮助中美两国进一步拉近距离。

  本次友谊赛的裁判团团长、著名的国际裁判孙麒麟,35年前作为一名观众参与了第三十一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而35年后他作为一名裁判,再次与当年的乒乓球选手们相遇。“重温当年那场比赛,真是体育运动史上可圈可点的佳绩,不是因为拿了很多冠军,而是因为推动了这么多年来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理解和沟通。现在我们更应该展望未来,借乒乓球运动这种民间体育交流,促进两国人民的友谊。”

  友谊赛在全场观众的掌声中结束了。输赢并不重要,微笑和汗水凝结而成的友谊之花才弥足珍贵。中美两国的队员们还是像35年前庄则栋和科恩在车上那样交换着小礼物,互相拥抱、留影……语言的差异,观念的不同并不是障碍,真正的沟通靠的是心灵的理解和感动。乒乓运动将一如既往地见证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和爱。


 

推荐】【 】【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