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35年后重逢赛场 美国乒乓球队重温中国友谊之旅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03月31日14:18 新民晚报

  

35年后重逢赛场美国乒乓球队重温中国友谊之旅

  两天前,上海乒乓球协会突如其来的一个电话,令56岁的王自强心潮起伏。

  1971年,王自强是上海

乒乓球队成员。那年,他有幸被选为代表之一,与首次来沪访问的美国乒乓球选手,进行友谊赛。事隔35年,今天,王自强将再次与这些美国老队员相
逢赛场。“那么多年了,我没想到还有这样的机会,”如今已是上海德律风物业有限公司宝山分公司副总的王自强,昨天激动地告诉记者,“也不知道那些老朋友变成什么样了,如今,他们过得还好吗?”老友重逢,让王自强感慨不已。

  人群中,一眼认出科恩

  办公桌上,几张泛黄的

老照片,牵出一段段封存的记忆。

  1971年,美国乒乓球代表团,结束了北京之旅,搭乘英产“三叉戟”来沪。早在几天前,上海外办的有关负责人,就找王自强谈过话。

  “那时,我20岁刚出头,是上海选手代表中最年轻的一位,”王自强回忆道,“当时我很激动。”美国队抵达那天,王自强和他的几位队友直接进虹桥机场的机坪迎接,“我们站着等了很久,但谁都没有感到腿酸。”

  当美国队队员终于走出机舱,王自强一眼就认出了科恩——当时中美乒乓外交中的关键人物,“只有科恩的打扮最与众不同,他留着一头扎眼的长发,还卷卷的,感觉相当‘另类’。”

  由于当时严格的外事纪律,再加上本身外语水平一般,王自强并没有与美国队员在语言上有太多交流,只是远远注视着,在科恩身上,王自强的目光,足足驻留了好几秒钟,“科恩无疑是最吸引人眼球的。”

  场馆内,看台全部坐满

  虽然事隔35年,回忆起当年比赛的场景,王自强记忆犹新。“当时在江湾体育场,场馆里座无虚席,”众人面前,年轻的王自强很想“露”上一手,但他也时刻牢记着“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纪律。

  一场球,比3局。最终的比分,王自强现在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自己出了很多的汗,最主要还是因为紧张。”

  那天晚上,电视台对友谊赛进行了全程直播,“在那个年代,电视直播的体育比赛并不多。”这也使年轻的王自强血脉贲张,感到兴奋无比。

  这次经历,在王自强一生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年我只是一名年轻的运动员,一心只知道打好乒乓球。与美国乒乓球队的交流活动,让我明白了很多:乒乓是一项运动,但又不仅仅是一项竞技体育,它让我看到:一项运动,原来可以超越体育的范畴。”

  1976年,王自强退役后,还曾带教过两名埃及选手,“一个学生叫拉米,一个叫马拉尔,他们是当时非洲的男、女单打冠军。”与美国乒乓球队交流的经历,使王自强明白:通过小小银球,可以促进国与国的友谊;小小银球,也可以改变世界!

  报纸上,关注友谊之旅

  如今,王自强的生活,还是离不开乒乓球:每周,他都要坚持参加一次上海元老乒乓球队的训练,为了保持打比赛的状态,王自强还主动去健身房锻炼。

  王自强喜欢读报。办公桌上摆满了各类报纸,

体育新闻,则更是他的最爱。“体育新闻,我每天都看,有关乒乓球的新闻,更是一条不漏!”

  科恩已经去世的消息,王自强也是去年从报纸上获悉的,他很感慨:“科恩只比我年长一岁。这消息让我震惊,也让我感到万分惋惜。”

  此次访华的美国乒乓球代表团一行25人,包括了7名1971年首次访华时的老成员,其中6名是仍健在的运动员,还有一人是当年跟团采访的记者。

  “我是从报上看到这则消息的,对美国乒乓球队的这次友谊之旅,我很关注,”老王的语气充满了兴奋之情,“但没想到,自己这次还有机会与他们重新比赛。”多年的老朋友,终于要见面了,老王满怀期待,又有些担心:“35年了,恐怕彼此谁都认不出谁了吧。”

  眼前,泛黄的几张老照片,老王一直珍藏着。35年来,他先后搬了3次家,老照片却始终相伴左右,完好无损。“你想想,人的一生,能有几个35年啊。这些照片,就是我的人生财富。”

  本报记者阎小娴

  王自强拿出老照片回忆中美“乒乓外交”往事本报记者彭幼龙摄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乒羽世界】【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