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没钱就不可能有“丁二代” 丁俊晖模式背后有悲哀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03月27日02:20 新闻晨报

  在本次斯诺克中国公开赛上,总共发送了八张外卡,全都给了中国选手。于是“丁二代”呼之欲出的说法不胫而走。但事实呢?中国台球的掌门人、台协秘书长唐凤翔感慨地对记者表示:“这些孩子的历程,一言难尽啊!”

  几个字,已经道尽了中国台球运动的生存情况,没钱、无人关注、以及在英国艰难的生活已经成为了横在国内选手面前一道无法逾越的障碍。换句话说,所谓的“丁俊晖模式
”,只能冠上“丁俊晖”的名字,换了他人,绝不可能“拷贝不走样”。

  为什么?已经成为中国

台球招牌的丁俊晖目前每年在英国的开销基本都由赞助商提供,再加上参加顶级比赛的次数增多,无形中他商业价值的增加以及技战术水平的磨练都已经形成了一股不小的力量。他现在走的路,差不多算是中国台球培养模式“良性循环”的顶级案例。

  但事实上,像他这样能一帆风顺的球员并不多,这次参加比赛的李行和刘闯都只有15岁,他们有着和丁俊晖相似的成长经历———小时候被发现有台球天赋,于是父母横下一条心,送他们走上了学习斯诺克的道路,只是他们走得比丁俊晖还要艰辛。李行父母为了筹集儿子练球的花费“砸锅卖铁”,现在两人又都没了工作。去年全国排名赛第三站,由于必须下榻指定酒店,李行一家为了省下200多元不得不挤在一个屋里睡觉。这次中国公开赛,组委会要求参赛选手入住的酒店房费打折后仍需近2000元,李行的父亲无奈之下只得放弃看儿子比赛。即使这样节省,李行一年的花费还是要几万元。

  其实,说到底还是一个经费问题。那去英国学习台球的最低标准是多少钱一年呢?在正赛首轮就和丁俊晖碰头的杨擎天给出了这样一个确切的数字:“差不多15万元吧,而这只是基本的住宿费用,其他花销还不包括在内。你说有几个人能去得起?”

  业内人士这样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可以称得上大赛的国内赛事,每年只有六次,包括四站全国排名赛、全国精英赛和全国团体赛,而全年所有赛事的总奖金不到100万元人民币,对于国内的60余位职业球手而言,平均到每人身上还不到2万元,再除去路费和报名费,球手收入微乎其微。排在前16位的国内球手不用参加

预选赛,每年的比赛收入还有些保证,而其他需要参加预选赛的球手则要支付更多的费用,如果成绩不理想,很可能一年下来不仅没有钱挣,甚至还要赔钱。

  此外,即使是国内的顶尖球手,比赛收入也很可怜。排名靠前的大多数选手每年收入还不到3万元。如此微薄的收入,何谈“留洋”?

  据记者了解,丁俊晖现在的留英费用由赞助商全权负责,但对于本就缺乏关注的中国台球而言,让赞助商去赞助其余名气不大的选手,显然很难。因此,可以说中国台球正陷入一个“恶性循环”:打得好的球员越来越好,而需要锻炼的球员则因为经济制约只能游走在低水平的比赛中。

  更为可怕的是,在这个恶性循环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比赛经验也成为其中致命的一环。

  球员就算在英国训练比赛进步神速,其花销也让一般人望而却步。每个球员都会与俱乐部签订适合自己的合约,大多数球员都得与俱乐部分成,有的更是高达50%以上,此外,比赛的报名费也因比赛的级别、奖金不同而异:报名费巡回赛8站比赛大概2000英镑,世界锦标赛要1000英镑左右;而普通比赛冠军奖金3万英镑,英国锦标赛冠军奖金7万英镑,世界锦标赛冠军奖金二十多万英镑。换句话说,你如果不能拿到一定的名次,参加比赛本就是一个“亏本买卖”。这样坎坷又前途未知的路,有几个人敢贸然前行?

  据悉,现在已经有部分留洋的选手选择了回国,目前摆在他们面前的问题异常严峻,没有资金、没有赞助,如果只是在国内打一些低水平的比赛,不仅养不活自己,对球技更是毫无帮助。或许,这就是表面光鲜的“丁俊晖模式”背后的悲哀吧。如果所有人都只看到了站在金字塔顶端的小丁,而对下面充当基石的球员视若无睹的话,对中国台球来讲,最终可能就会演变成一出悲剧。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450,000篇。


 

评论】【体育沙龙】【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