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首页 > 正文 

“新潮饮食”不要走上独木桥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03月23日11:22 中国体育报

  如今,饮食结构已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饮食精品日益增多的同时,被称为富贵病的各种慢性疾病也成为了一种“流行趋势”。因此,健康便成了大家关注的话题,熟人之间相互都在赠送着“1”是健康,其他都是“0”的警句。在日常生活中肥胖、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及癌症等“富贵病”正一步步对健康构成严重的威胁。

  惊人的信息

  20年前,中国几乎没有“肥人”。而今天,中国城市肥胖流行。全球肥胖病人已超过3亿,我国超重及肥胖病人已达2.6亿,其中超重人口约2亿,肥胖病人口约6千万,已成为全球第一“肥国”,可怕的是肥胖将给未来的生活带来无尽的恶果。

  全球糖尿病患病人数达1.9亿,我国糖尿病患病人数已达4-5千万,已超过印度,居世界第一位。而且发病群体日趋年轻化,青少年糖尿病已占全部糖尿病人数的5%。

  “三高”人群急剧增多,“三高”人群是指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血糖的人群。在我国,“三高”人群已呈急剧上升的趋势,已形成对慢性病防治的巨大压力。特别是成人血脂异常约为1.6亿,现患病率18.6%,目前城乡差别也不明显,中老年相近。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局面?很多的医学和营养专家一直在告诫人们,这是长期贪图享用“精品饮食”与过于懒惰带来的后果。英国医学家克理威曾经提出了世界著名的克理威“20年法则”,认为人类对精制碳水化合物和精制糖的适应能力还很弱。这位医学家做了这样一个调查,冰岛人在上世纪20年代以前尽管饮食中

脂肪含量很高,但并没有出现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但自20年代初引进了精制碳水化合物和糖以后,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在40年代如期而至,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前南斯拉夫和波兰。说的简单点,我们的身体还难以接受这些高精制碳水化合物饮食。

  今天的“时尚”饮食变化

  如今人们的饮食习惯有了很大的变化,从吃“多”到吃“少”是饮食观念的一大转变。为了健康、健美人们已经习惯于每餐吃8成饱,尤其是晚餐更不能吃得太多。

  从吃“陆上跑的”到吃“水里游的”。过去人们吃肉多,现在由于富贵病的频发,食物逐渐转向水产品,尤其是深海产品,如鱼、虾、贝、藻类等,这些食品提供了丰富的必需脂肪酸,氨基酸,维生素和矿物质。

  从吃“精”到吃“粗”。当人们明白了饮食“精品”并不能够带来生活健康之后,便将粗粮更多地摆上了餐桌。

  从吃“家”到吃“野”也是一种很大的变化。由于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使人们对食物的选择更加挑剔,更倾向于天然产品,如无污染的野果、野菜、野菌等。

  对食品有了新的认识,也是一个很时尚的变化。过去吃食物往往只吃“精华”部分,而现在又把某些丢弃的部分留住比如米糠、面麸、芹菜叶等。如今日本人兴起在饮茶后也吃剩茶叶,据说它有营养和医疗作用,有利于清洁口腔和明目,预防龋齿和便秘,促进消化和

减肥

  说法多多,做法多多。从总的“饮食流行趋势”来看,很多人在向“素食主义”迈进。但是每个人的饮食习惯不能偏离科学的轨迹,任何“偏激”的做法依然能够造成不良的后果。

  当心“新潮”的独木桥

  前面所提到的那一串“惊人的信息”,已经在告诉人们肥胖是无形的杀手。那么,也很自然地想到了对付“杀手”办法——体育锻炼和改变固有的饮食习惯。而很多的人认为后者也是最容易做到的,那就是多吃素食,因此“食素一族”便逐渐壮大。他们几乎一致地认为,餐桌上的主食与肉类是造成肥胖的罪魁祸首。其实,这就等于又踏上了另一条独木桥,给健康带来了新的隐患。

  长期素食很容易引起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缺乏症。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如锌、钙、铁等主要来自荤食。锌主要来源于动物性食物,饮食中80%的钙来自奶类,80%的铁来自肉类和蛋类。素食中锌、钙、铁含量少,缺乏锌可引起小儿厌食症、异食癖和成年人的性功能下降、不育症;缺钙会引起小儿佝偻病和中老年人骨质增生、骨质疏松症;缺铁会引起贫血和影响小儿智力发育。食品中脂肪缺乏会影响脂溶性维生素A、D、E、K的吸收。缺乏维生素A容易得夜盲症和呼吸道感染,皮肤变得粗糙;缺乏维生素E会引起溶血性贫血、脂溢性皮炎和氨基酸代谢障碍、免疫力下降;缺乏维生素K则易引起各种自发性出血。长期素食还容易引起维生素B12缺乏症,导致恶性贫血和神经退化。

  吃素对防止动脉硬化无疑是有益的。一味吃素也并非是福。医学研究发现长期吃素至少有四大害处:一是缺少必要的胆固醇,而适量的胆固醇具有抗癌作用;二是蛋白质摄入不足,这是引起消化道肿瘤的危险因素;三是核黄素摄入量不足,会导致维生素缺乏;四是严重缺锌,而锌是保证机体免疫功能健全的一种十分重要的微量元素,因为一般的蔬菜中都缺乏锌。

  荤素搭配的饮食,才是最好的选择。


 

推荐】【 】【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