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首页 > 正文 

一“俊”难遮百“愁”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03月22日09:24 解放日报

  张晓冬是中国台球协会的常务副秘书长。中国公开赛举行之际,记者采访了他。

  不能靠一个丁俊晖

  记者:有了一个丁俊晖,中国台球的日子是不是好过些了?

  张晓冬(以下简称张):丁俊晖不仅在亚洲,而且在全世界提高了中国台球的声誉,但靠丁俊晖一个人撑起中国台球是远远不够的。

  记者:首轮有两名持外卡的中国选手出线,你怎么看待这些小将的表现?

  张:应该说正常吧。去年首轮也是两名外卡选手晋级,其中就包括丁俊晖。这8名外卡选手中除了田鹏飞,其余都是在国内练球。想再出一个丁俊晖可不容易,需要具备的条件很多,天赋、技术、心理等,差一点都不行。

  记者:中国有5000万人在打台球,那是不是意味着我们有充足的后备力量?

  张:虽说中国打台球的人不少,但他们主要还是为了娱乐。而且,台球也不像游泳、乒乓球这些项目,一旦发现好的苗子就可以着力培养。

台球是非奥运会项目,真正想吃台球这碗饭的人并不多。多涌现出一些丁俊晖这样的选手,形成“塔尖效应”,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投入到台球运动中来。

  比赛要长期办下去

  记者:相比中国公开赛,似乎国内的台球比赛少有人问津?

  张:没人欣赏我们也要办下去。目前,每年国内有四五站排名赛,给各省市的运动员提供了交流的机会。当初丁俊晖也是从国内排名赛打起的。

  记者:那比赛经费如何解决呢?

  张:因为没什么知名度,比赛的赞助商来源比较少,主要是一些台球生产厂家。我们一年的总奖金额也就50万元,球手想靠奖金吃饭很难。

  记者:国家体育总局小球中心的领导曾提出,要引进国际比赛,这对中国选手是否有重要意义?

  张:确实如此。比如中国公开赛,我们拿到8张外卡,无论输赢,能够参加世界斯诺克巡回赛本身就是一种幸运。如果不是中国公开赛,这些选手可能一辈子也没有机会参加这样高水平的比赛,所以我们要争取一年一年办下去。

  关于培养台球国手

  记者:之前有消息说公开赛之后将成立中国台球队,这是否意味着能得到政府拨款?

  张:以前我们参加世界大赛前,把各省市的优秀队员组织起来,这其实已经具有国家队的概念。为了备战年底的亚运会,特别把国家队这个想法提了出来。但台球项目都是各管各练的,所以集中训练的事还有待公开赛后再定。经费主要还是用于差旅费,不可能给队员发工资。

  记者:现在国内台球选手的训练经费主要还是靠家庭吗?

  张:大多数跟丁俊晖一样,靠家庭和社会的力量。除了家庭出资,有些球手还能得到球房的赞助。这次进入第二轮的杨擎天、于德陆,如果他们今后打得好、出了名,就有机会像丁俊晖一样得到赞助,甚至去国外打球。

  (北京3月21日电)

  本报记者 秦东颖


 

推荐】【 】【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