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世界杯回忆1974:德国终极逆转 橙衣军只是无冕之王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03月03日09:14 金羊网-新快报

  专题撰文/陶新蕾

  1974年,橙色的荷兰队在世界杯上闪亮登场,他们大刀阔斧地开创了“全攻全守”的打法,这被称为足球史上的第三次革命。

  但是世界杯从来没有用冠军来回报过这种革命,荷兰队更像是一个被切开的橙子,
香气四溢,却也流了满脸泪、溅了满桌血。

  当然“革命是不朽的”,这是切·格瓦拉的名言,荷兰足球给出了最好的诠释,不在乎是不是拥有过大力神杯。

  仇视1974

  “1974”是一个起点,从这个起点开始,荷兰人对德国人在二战中积累的仇恨彻底转移到足球上去。

  “1974”也是一个符号,一个荷兰足球华丽唯美但也苦涩凄绝的符号。

  战争创伤没有一个国家会像荷兰这样在战后三十多年面对悔过自新的德国人依旧充满了仇恨(尽管纳粹德国在二战的时候至少占领了五个北欧国家)。这个战前曾随处可见歌德和希勒名言的国家,这个曾绝大部分人都能讲流利的德语、偏好德国生活方式的国家,在1940年被邻居德国占领后,就再也没有给过他们好脸色。

  尤其当他们在第十届世界杯决赛场上遇到联邦德国队的时候,这种仇恨就从小

火星扑地一下就燃成了熊熊大火。

  荷兰队名将范哈内亨是荷兰人中最愤怒的,“因为他们有错误的祖先。”他家80%的人在1940年的轰炸中死去,包括他的父亲、姐姐和两个哥哥,“每一次面对德国队的时候,我就充满了仇恨。”

  橙色风暴

  对荷兰人而言,击败联邦德国队是他们到慕尼黑后梦寐以求的事情。

  他们有战胜对手的资本。1974年这一代是荷兰足球黄金一代。看看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克鲁伊夫、内斯肯斯、伦森布林克、约翰尼·雷普、路德·科洛尔,还有后来中国观众熟悉但不怎么喜欢的阿里·哈恩。

  比球星更重要的是这支队伍带来了世界足球史上的第三次技术革命———教练米歇尔斯提倡的“全攻全守”的整体足球打法让世界为之兴奋。

  在和卫冕冠军巴西队争夺决赛入场券的时候,荷兰人用胜利彻底宣告了纯粹自由发挥的技术足球时代的结束。这也致使巴西队回国时遭受球迷黑色棺木的“款待”。

  

  德国方式

  当荷德两国的决赛在慕尼黑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举行时,组织方开始连角旗都忘了插。可以说这是组织者的工作粗劣,但也可以说这是东道主的诡计(这个问题已经争论了三十二年)。

  荷兰人在第73秒钟就取得领先。他们经过16脚传球,由克鲁伊夫带入禁区,此时联邦德国队的霍内斯将克鲁伊夫绊倒。点球,裁判鸣哨示意。内斯肯斯一蹴而就,荷兰人在开场不到2分钟内就完成了他们赛前想要达到的目的———羞辱对手。

  尽管德国人赛前一直在淡化历史和战争的概念,但是此时,贝肯鲍尔向英国裁判泰勒做了一个暗示和嘲讽:“你是英国人!”贝肯鲍尔认为泰勒因为战争而对联邦德国队有偏见。

  在第25分钟,德国人也得到一个点球,他们扳平了比分。这个球同样被争论到今天,荷兰人称在禁区内被绊倒的霍尔岑贝是“得了癫痫病的(暗指在禁区内摔倒)”。DavidWinner(《BrilliantOrang》的作者)说:“30年代的时候,德国人说他们不会攻击我们,但是他们欺骗了我们。这次他们又欺骗了我们。”而主裁判泰勒事后公开承认那个判罚的出于某种压力。

  第43分钟,联邦德国队的穆勒以他的标志性转身射门再度破网,2∶1。

  至于下半场,一句话概括就够了———联邦德国队队员众志成城保住了胜果。

  东道主、赛前不被看好、决赛面对的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的队伍、最终反败为胜———德国人的此次夺冠和1954年的伯尔尼奇迹如出一辙———这是德国人最熟悉的夺冠方式。

  

  上图:这是贝肯鲍尔和克鲁伊夫在赛场上最经典的一张合照。

  无冕之王

  范哈内亨哭了。克鲁伊夫仰头看了看天。而其他的荷兰队队员在终场哨响后选择了大踏步的离场。

  是什么让这把在1974年世界杯上烧起来的橙色大火在最后关头被浇灭?

  是荷兰人那由自信演变而来的傲慢、是那因为战争带来的精神创伤。

  范哈内亨说:“我(当时)不在乎我们是不是1∶0取胜,只要我们能羞辱他们。我们忘了应该再进个球。”

  为了达到羞辱德国人的目的,荷兰队甚至放弃了那种凌厉的、实用的、让对手闻风丧胆的战术。他们从手抛边线球开始力争做到完美,他们要表现得更优雅,他们组织一次进攻首先不是考虑能不能进球,而是考虑以这样的方式进球能不能彻底征服对方———这些曾经“征服”过他们父辈们的人。

  为了显得从容不迫,克鲁伊夫甚至选择了“战略性后撤”在中场当起了“调度员”。很多年后,雷恩说克鲁伊夫当时只会把球传给他,因为他在逃避与贝肯鲍尔一对一。之后雷恩就发现自己从克鲁伊夫家的圣诞卡名单上被除名了。

  世界上最好的队伍就这样被击败了。

  雷普说:“这是我们的错误。如果是德国人在第一分钟就得分,那么我们将得到好结果。”

  1978年世界杯荷兰队再次闯入决赛,在之前他们以2∶2和联邦德国队打成平手,但是在决赛中荷兰队又输了,冠军是东道主阿根廷队。荷兰队成了名副其实的“无冕之王”。

  

  上图:克鲁伊夫被犯规的瞬间。

  纠缠32载

  1974年世界杯就像一道疤痕铭刻在荷兰人的心头,一直疼痛。“就像是未接受惩罚的犯罪。”荷兰心理学家分析说。

  这种疼痛,直到1988年才缓解和释放。但荷德足球之间的纠缠永不停止,直到今天。

  1988年的复仇

  1974年的失利已经成为了荷兰人心目中的一个历史时刻。20年后的一个全国调查中,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够记得那场比赛终场哨响的时候自己身在何处、在干什么。

  1974年的胜利也成为了德国人心中的历史性时刻。此后他们流传着一个笑话———“为什么荷兰人的耳朵比较长?那是因为荷兰人小的时候老是被老爸老妈揪着耳朵教育说:‘看看边界的那边,那边可是足球世界冠军。’”

  但是到了1988年6月21日,一切都倒过来了。那是欧洲杯的半决赛,巴斯滕在第89分钟的射门让德国人在家乡被“消灭”。

  差不多60%的荷兰人都涌上街道庆祝,规模和1945年同盟国把德国人从荷兰赶走时无异。人们纷纷把自行车扔到大街上并大声呼喊着:“好哇!我们已经抢回了自行车!”在二战期间德国人将荷兰人的自行车全部没收,因为荷兰人用自行车来传递情报。“那种感觉就像我们经过长期的努力终于在最后赢得了战争一样。”一位二战老兵说。

  而球场上,科曼拿着和对方球员索恩交换的球衣,当着6万德国观众和无数摄像头的面做了一个擦屁股的姿势。那是德国人永远都不会忘记的一个瞬间。

  科曼说:“‘1988年’也不能将‘1974年’从我的记忆中带走。苦难将永远存在。那是冲动的行为,但是我永不道歉。”

  1974年的门将简·琼布洛德给1988年的成员们发电报:“我们终于从痛苦中解放出来。”

  决赛的时候无数荷兰球迷涌到德国,他们高呼:“1940年你们来了。1988年我们来了。”

  1988年的复仇,真说不清到底是为了1974年的世界杯还是为了1940年的战争,米歇尔斯在赛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说出那句名言———足球就是战争。

  永远的对立

  之后荷德足球的每一次碰撞都是战争。

  1990年,德国队与荷兰队在世界杯八强战中相遇。凭借克林斯曼的出色发挥,德国队2∶1淘汰对手。但是比赛焦点是里杰卡尔德居然当着裁判的面和沃勒尔互吐口水,里杰卡尔德说沃勒尔侮辱了他。荷兰人没有占到便宜,他被罚下场,而德国人最后夺得冠军。

  2002年世界杯荷兰居然没能参加,德国球迷在亚洲用这样的歌来鼓励德国队前进:“不幸的荷兰不在,你们却还在!”

  2004年欧锦赛,荷德被分在了同一个组,双方平局的结果无伤大雅,但捷克人的慷慨最终将荷兰人送进了下一轮,而将德国人送回了家。

  2006年世界杯分组,东道主德国把荷兰人的命运交到了阿根廷人、巴西人的手中。避开,是另一种仇恨的体现。

  对于荷德仇恨,荷兰人现在也有了其他的观点,一位记者说:“羞辱德国看似是我们高傲的情绪,但实际上是一种很复杂的自卑感:‘我们是小国,我们很普通……’”

  而著名足球评论家西蒙·库珀说:“那与二战无关,对立源于足球本身。”

  不管源于什么,荷德足球的纠缠必将继续下去。不管多少年后谈及这种对立的源头,必然会提起“1974”。

  (日京/编制)


  荷兰球迷论坛火热话题PK 欢迎您加入讨论!
  即时澳盘解读比赛 洞察国际足坛奥秘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7,810,000篇。


 

评论】【足球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