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首页 > 正文 

泪水,为中国高尔夫而流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03月03日04:19 深圳新闻网-晶报

  泪水,为中国高尔夫而流

  ——专访中国高尔夫公开赛创办人梅尔·派亚特

  仔细的倾听、温和的语气、幽默的表情、和蔼的笑脸……在记者面前,64岁的英国人梅尔·派亚特让人感觉不出身上的“商味”,尽管他的身份是负责VOLVO全球赛事运作的盛
事管理公司总裁兼CEO。

  去年,当由他12年前亲手创办的VOLVO中国公开赛首次“落地”深圳时,《晶报》财经记者对他进行了采访,随行的摄影记者给他拍的一张特写照片令他印象深刻。“JINGBAO,OH,IKNOW!”当记者此次在北京向他提出专访要求时,他欣然接受了。但这次,他不希望记者给他拍的照片还是手指鼻梁的那种模式,他喜欢标新立异,不喜欢老调重弹。这位人们心目中的“中国高尔夫教父”说,搞中国公开赛,他秉持的就是这样的风格。

  持久,品牌的精髓

  晶报:12年前,你领导下的公司与中国高尔夫球协会开始合作,当时的中国高尔夫刚刚起步。VCO(“VOLVO中国

高尔夫公开赛”的缩写)在当时算是中国绝无仅有的大型国际赛事。这些年走过来,你达到了什么目标?

  梅尔:在VCO起步时,我们给自己设定了目标,就是要在5年内,让中国的高尔夫爱好者知道这个赛事;在10年内,让世界的顶级选手认识中国的高尔夫,向往VCO。现在,这两个目标都实现了。2004年,VCO加盟了世界第二大职业高尔夫巡回赛——欧洲职业高尔夫巡回赛。

  晶报:12年过去了,现在在中国的欧巡赛赛事已有六个之多。与其他赛事不同的是,你的VCO一直坚持不给参赛球手支付出场费。你觉得这种做法会不会成为一种劣势,而降低VCO的吸引力?

  梅尔:我一直有个这样的概念,就是VCO是中国的国家公开赛。12年间,VCO对中国乃至全球高尔夫的影响有目共睹,每年都吸引了众多的欧巡赛、亚巡赛选手热衷参与。2004年加入欧巡赛后,VCO的总奖金从50万美元增加到了100万美元,去年是130万美元,而今年上升到180万美元。我们希望每年都有一个卖点,希望有更多新鲜的东西出现,而它们必须是有益的,有贡献的。

  培育人才需要耐心

  晶报:你一直强调VCO是中国的国家公开赛,怎么理解?

  梅尔:严格说,这是中国高尔夫球协会主办的一个国际赛事,我们只是赞助商。遵循协议的约定,我们成了这个赛事的主要组织者。毋庸置疑,12年来,VOLVO从这个赛事中受益匪浅,但另一方面,VCO为中国高尔夫的发展也付出了努力。

  晶报:张小宁(国家小球中心主任)说,中国高尔夫的水平偏低,连亚洲的韩、日、泰、菲和印度都不如。听到此话,你是什么感想?

  梅尔:1995年,当张连伟在深圳举起VOLVO中国巡回赛首站冠军奖杯的时候,我激动得流下眼泪,那时也是在深高。十几年过去了,我一直盼望着有更多的张连伟出现。但是,一项事业需要耐心,需要持续。让我高兴的是,我在球场看到很多七八岁的小孩在父母的带领下,也开始投入这项运动,这在12年前是不可想象的。我相信再过两三年,会有一批新的张连伟出现,比如在加拿大的苏东,我一直看好他。我在想,培育人才与培育品牌一样,需要智慧,也需要耐心,我的眼泪是为中国高尔夫球手而准备的。

  竞争意味着进步

  晶报:目前,欧巡赛有1/3的赛事在亚洲举行,未来的几年,中国无疑是很多赛事的热点。对你们来说,残酷的竞争已经摆在面前,你们准备怎么应对?

  梅尔:竞争和挑战是难免的,对我们来说它意味着进步。我们和中高协的合作将延续到2009年,我们已经向中高协提出将合约再延续9年。我们看好中国的发展,对中国的高尔夫充满信心。当然,为了把赛事做大做强,我们欢迎其他赞助商的介入,来提高这个赛事的竞争力。12年的努力已经让VCO成为了品牌赛事,我们确信它能够带来“多赢的目标”。

  晶报:VOLVO的目标群体是所谓的“经济上较富裕、有一定地位的成功人士”,这也是你们赞助高尔夫和网球的目的,你却一直宣扬一种理念,就是:让更多的“普罗大众”参与这项运动。两者之间是不是矛盾?

  梅尔:高尔夫在中国起步的时候就被视为“有钱人的运动”。这12年间,我们对中国高尔夫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我们欣喜的是,这种概念在不断地淡化。12年前,中国只有五六个像样的球场,而现在已经有数百个。参加这项运动的人也已经不局限于“有钱群体”,很多普通大众在练习场、在果岭亲身体验到这是一项健康的运动,而不是有钱人的娱乐。VCO增加

预选赛,就是要让这个赛事更公开,让它成为业余与职业选手共同的舞台。

  采访的末尾,梅尔说,世界最老牌的英国公开赛已经有146年的历史,而中国公开赛仅仅只有12年的历史。他期盼着有朝一日,高尔夫球手发出“高球巨人”帕玛式的感慨——如果我未打过中国公开赛,那么我的职业生涯将会失去重要的一章。“到那时,我们都成功了!”他指着记者,笑得像个顽童。

  晶报记者张明俊文/图


 

推荐】【 】【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