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首页 > 正文 

冬奥会 收官依然难见金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02月27日11:13 青年时报

   时报讯 今日凌晨三时,2006年都灵冬奥会正式闭幕。事实上,中国代表团在昨日的短道速滑比赛结束后,就已结束了此次冬奥的征程。在女子1000米的决赛中韩直接对抗中,已经摘得1500米金牌的陈善有凭借出色的超越能力摘得金牌,王濛和杨扬则因为后半程体力不济分获银牌和铜牌。在此前进行的男子500米比赛中,李佳军被判罚犯规无缘决赛。而男子5000米接力的较量,中国队因实力不济名列第五。

  时报述评 “都灵之旅”成功与否?这对于中国冰雪军团而言,是一种复杂而难以名状的定位。从某种意义上说,本届冬奥对于中国冰雪人而言,意味着前所未有的超越与突破,而给予时代的类比与追忆,它却也同时兼具着无法言说的落寞。

   短道速滑 差距不是一点点

  在所有8枚短道速滑金牌中,除了男女500米两个短距离项目,其余6枚金牌全部归入韩国队名下———这不是中国的危机,这是世界的危机。换句话说,韩国人在这个项目上已经具备了以一己之力对抗世界的实力。那么,这样一个事实已毋庸置疑———“

中韩争霸”这一围绕短道速滑的专用词汇,在都灵一役后,被彻底的抛进了历史的故纸堆。

  韩国新锐安贤洙和陈善有各揽3金,创造了短道速滑运动员在同一届冬奥会上夺金的最高纪录———汹涌之势令人心悸。反观中国,20岁的王濛蒙虽已成当仁不让的领军人物,但另一个揪心的疑问却是,她在统领谁?———训练投入薄弱、普及不广;后备力量难产、无以为继,依然是中国弱势体育所面临的痼疾。

   双人滑 阳光总在风雨后

  张丹/张昊以一曲《龙的传人》完成了冬奥会历史上最令人动容的跳跃,这甚至让托特米安妮娜/马列宁的登顶也黯然失色。重伤、坚强、毅力……奥林匹克精神在那一刻被渲染得无比华美而极致。

  比赛结果同样令人欣喜,中国三对组合在前四中占据三席。冬奥会后,托特米安妮娜/马列宁将转为职业选手,而俄罗斯二号组合也将在此后退役。可以断言,在未来的四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中国双人滑选手将以此为契机,毫无争议地成为冰面上最有力的冠军竞争者。

  申雪/赵宏博以一个时代的尽善尽美完成了中国双人滑国际角逐的破冰之旅,在这个基础上,完善后备力量和训练水平,假以时日,再辅以配乐、编排的雕琢,中国双人滑必将迎来一个崭新的时代。

  空中技巧 警惕昙花一现

  空中技巧项目进入奥运会后。曾有人断言:这,就是为中国人而设定的。显然,要想在短时间完成雪上项目的突破,就没有比空中技巧更合适的载体。

  由徐囡囡、李妮娜、郭心心、王娇构成的女子四保险最终功亏一篑,但24小时后,名不见经传的江苏沛县小伙韩晓鹏却横空出世,一举夺得男子空中技巧冠军———看似偶然,实则不然。

  空中技巧其实与体操、跳水等中国优势项目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事实上,在确定以此为突破口后,选材也正是依照这一标准完成的。

  在完成了雪上项目及男运动员的突破后,有一点值得警惕,与女子空中技巧目前形成的集团优势不同,男子在这一项目上还欠缺后备力量的强大支撑。如何以韩晓鹏夺冠为契机巩固和发展男子及雪上项目的优势应当为中国雪滑所周密筹划。否则,仅仅只是一次突破,昙花一现意义何在?

  ■新刀法 本周主持 潘进

  YANG YANG

  活着,爱着,执着着。

  我突然想起了《千里走单骑》里的那个小孩,他叫羊羊,有着和杨扬一样的名字发音———YANG YANG。当高仓健在黑夜中扯着嗓子呼唤着“YANG YANG”时,他那沙哑颤抖的声音在空荡荡的山谷中涤荡,每个人的心随之颤动,为他的执着。

  那时,胶片记录了人性中坚韧不屈的一面。

  当31岁的杨扬登上都灵冬奥会女子短道速滑1000米的领奖台时,四年前的金牌被今天的铜牌取代,但她的笑容却依然如昔日般阳光灿烂,“YANG YANG”———每个人的血也依然如四年前那般沸腾,为她退而复出的执着。

  这时,冰刀铭刻了人性中坚韧不屈的一面。

  还有同为31岁的李佳军,四朝冬奥会元老,带着500米无缘决赛的遗憾,他为自己的运动生涯画上了一个句号,这个句号之前,是一段又一段永不言放弃的誓言与行动。

  在冰天雪地的残酷考验中,执着和坚持的回报,是赢得人生的尊重。

  我的一个朋友,至今珍藏着一张她五岁的女儿和李佳军的合影,那是去年10月短道速滑

世界杯杭州站时照的,合影后的那天晚上,她的女儿兴奋地在床上又蹦又跳,女儿还把照片带到了幼儿园去炫耀。

  于是她问她女儿,“你知道这个叔叔是谁么?”“不知道……”“那你干吗那么高兴?”“因为叔叔长了一个蒜鼻子,很好玩嘞,而且……他那么老了,还滑得那么快……”

  童言无忌,感动的却是我朋友,她赶紧把照片收藏好。

  也许若干年以后,李佳军、杨扬的名字再被人提起时,不会如今天这般令人群情振奋,但那曾经一瞬间的感动,便是对他们永远的尊重。

  如果可以,请让我们清清喉咙,喊上一嗓子“YANG YANG———”


来源:青年时报 作者:时报记者 张谨 

 

推荐】【 】【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