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收官战一银一铜难掩失望 中国军团挥别都灵挥别青涩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02月27日01:05 东方早报

  责任编辑 李超

  30岁的杨扬挥舞着她的手臂,作为中国军团第一代领军人物,这一次挥手,要告别的不仅仅是她14年的运动生涯,更是一个时代。中国军团的青涩面孔正被越来越多的奖牌沉淀。虽然和冬奥强国相比,不足仍显而易见,但对于黄金年代的期待已不再是苛求。

  收官战:一银一铜难掩中国失望

  早报讯 一面五星红旗,在两名身着红色速滑比赛服的女子手中飘扬着,仿佛整个赛场都被染成了红色。中国在都灵冬奥会中最后一个冲金项目女子1000米短道速滑,王濛和比她大10岁的杨扬没有战胜韩国的陈善有,但仍获得了一面银牌和铜牌。虽有遗憾,但在杨扬灿烂的笑容面前却如此微不足道。

  1000米是中国和韩国在短道速滑项目上的分水岭。高于1000米,那是耐力好的韩国人的天下;低于1000米,那又是爆发力好的中国人的天地。而在1000米中,中国和韩国谁都不肯言败。决赛中,两国各有两名选手入围,中国的大杨扬和王濛将联手对抗韩国的陈善有和崔恩景。在短道速滑中,两名选手协同作战意味着将有丰富的战术安排,这注定将是一场智力之战。

  凭借着出色的启动能力,杨扬和王濛毫无意外地在比赛一开始就取得了领先。与之前几次奥运会不同的是,昔日的核心滑手杨扬这一次充当的是“老二”的位置。为了让担负着冲刺任务的王濛保存体力,杨扬率先领滑。而耐力好的两名韩国选手则采取了跟滑战术,紧紧跟在第三、第四位。

  

收官战一银一铜难掩失望中国军团挥别都灵挥别青涩

  都灵冬奥会今日凌晨落幕,王濛和杨扬(左)为中国军团添上最后的一银一铜 新华社图

  韩国人还是等来了机会。距离比赛结束还有2圈,王濛和杨扬的距离稍微大了一点点。这时,崔恩景突然从外道强行超越,陈善有则在同一时间选择在内道超越,杨扬被一内一外两名韩国选手来了个关门,锁在了“门外”。

  只这一次攻击,韩国人决定了最终比赛的结果。成功超越的陈善有上升到了第一位,王濛直到比赛结束一直没有追上她。

  王濛有些后悔:“如果我在比赛中再晚半圈加速,她不会在最后一圈就锁定冠军,我还可以在最后一个弯道拼一下,最后的悬念将在弯道出现。”但似乎又觉得没什么后悔的,毕竟在之前摘得1500米金牌的陈善有,能力的确可怕。“我最后一圈像是被男的超越一样!9秒(陈善有滑完最后一圈的成绩),这简直是男选手的成绩啊!”王濛说。

  在之后举行的男子500米短道速滑比赛中,李蒿楠在1/4决赛被直接罚下场,老将李佳军在半决赛中虽然受到阿波罗的干扰,但他还是第二个冲过终点,却被一个有争议的判罚取消了成绩,两人均无缘决赛。加上男子5000米接力的第5名,在短道速滑最后三项中,中国最终没有能够摘得一枚金牌。“韩国队在短道速滑的技术上已经开创了先河。中韩的差距正在拉大。”这是中国短道速滑队领队佟立新最后的总结。瞿婧宇

  杨扬:2008生命的新起点

  领奖台上,杨扬笑得甚至比冠军还开心。走下领奖台,33岁的杨扬又一次收起了冰刀,她将再次离开速滑———这也将是她的最后一次离开。

  2002年盐湖城奥运会上,杨扬一举拿下500米和1000米短道速滑的金牌,打破了中国冬奥无金的历史。那之后,她去了清华大学,去了美国,想要开始新生活。然而,为了一个召唤,她毅然选择了复出。“害怕自己会遗憾是支持我坚持下去的理由。”杨扬说。

  然而,复出意味着短道速滑带给她的将不再是辉煌。在都灵的20天,1500米半决赛出局,3000米接力赛中国队因犯规被取消成绩。“这20天很难熬。”杨扬叹道。她清楚,自己的体力早已今不如昔,但是在最后一项比赛前,她就是不愿给自己泄气。“现在的状态和世界杯赛的时候比,比较一般。前边比赛自己也出现过失误,但我一直给自己说:体能没有问题,给自己积极的暗示。”最终身为卫冕冠军的她在这个项目中获得了一枚宝贵的铜牌。

  “这一年多对我来讲是个磨炼。虽然到目前为止结果不尽如人意,但我一直在努力。这是另一种心态的磨练,对我今后另外一种生活的开始非常重要。生活中不是很多东西都如意,我在学着调整心态。”这就是杨扬的4年来的变化所在。

  这一次,杨扬终于可以安心地离开。王濛的成长让她看到了中国在短道速滑上的未来,她终于可以不留遗憾。而杨扬的新生活也将掀开新篇章。

  竞选国际奥委会委员失败并没有“打击”杨扬,她的新目标是夏季奥运会———2008。“在大学还有一年多的学业之后,真希望可以在奥组委工作。很期待2008,这是中国的一大盛事,到时候也会向世界展示一个强大的中国,我们会用事实告诉世人我们做的有多棒。”瞿婧宇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576,000篇。


 

评论】【体育沙龙】【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