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经济一把“双刃剑” 冬奥会能否让都灵从中获利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02月26日06:01 新华网 | |||||||||
新华网都灵2月25日电记者常爱玲刘卫宏 当都灵冬奥会渐近尾声,主新闻中心附近一家中餐馆的老板有些怅然若失。“冬奥会不结束多好,”她开玩笑地说。她的愿望可以理解。过去两周,小店总是人满为患,营业额相当于往年同期的五六倍。
与中餐馆老板有着同样心愿的或许还包括米兰的时装店经理、威尼斯的饭店老板、罗马的旅游中介…… 虽然目前都灵冬奥会的经济效益尚不得而知,但都灵工业联合大学和罗马大学日前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预测,2005年至2009年五年期间,冬奥会将为意大利每年带来57000个新的工作岗位,为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做出0·2%的贡献。 这样的预测令都灵冬奥会组委会官员极为振奋。要知道,组委会的运行预算是11亿欧元。根据这份报告,这11亿欧元带来的是130亿欧元的投资及5年内174亿欧元的净增值,其中的60%将集中在2005年和2006年。 意大利工业家联合会主席、都灵冬奥会组委会荣誉主席蒙特泽莫罗说:“承办冬奥会对意大利来讲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它将成为意大利经济的调速轮。都灵2006年冬奥会使我们有机会向全世界展示‘意大利制造',并借机改善我们的经济体系。冬奥会将提升意大利的形象,促进我们的旅游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众所周知,在奥运会期间,主办国、主办城市成为世界的新闻焦点,奥运会不仅为树立主办国、主办城市良好的国际形象提供了难得的机会,也为吸引投资、发展旅游、促进当地的经济快速增长创造了许多有利的条件。 从历届奥运会的经验来看,举办一届奥运会的收益主要包括电视转播权的出售、专用标志商品特许权的出售、企业赞助和广告费、门票出售、彩票出售、邮票出售、纪念品出售等方面,这些都属于直接经济收益。而间接的则体现在奥运会大量基础设施建设对其他产业的拉动,以及由此产生的投资增长。这也正是申办奥运会的竞争愈演愈烈的重要原因。 历史上不乏奥运会商业运作的成功例子。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给加泰罗尼亚地区带来了260·48亿美元的经济效益;2000年悉尼奥运会给澳大利亚和新南威尔士州带来了63亿美元的收益。 但近几届奥运会的经验也证明,如不注意提前预防,奥运建设投资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会带来负面影响。例如奥运会后大量体育场馆和设施被闲置或利用不足,一些与奥运相关的行业可能出现衰退等。 1998年日本举办长野冬季奥运会,政府花费190亿美元建造高速火车和滑雪道等设施。奥运会后,对场馆设施的高额维护费影响了长野的经济发展。1999年长野的制造业以30%的速度下降,200多家企业宣布破产,下降速度创造二战以来地方经济衰退的最高纪录。 为避免“人去馆空”之忧,可持续发展成为奥运会主办国的重点研究课题。 据都灵冬奥会组委会介绍,组委会已经制订了场馆利用计划,还从2003年以来定期发布冬奥会年度可持续发展的报告,其中列出了组委会当年的工作重点以及与落实奥林匹克计划相关的各项事务。 意大利政府冬奥会事务官员马里奥·佩斯坎特说,场馆利用计划、可持续发展报告以及对奥运会经济影响的研究,这些工作是确保都灵冬奥会真正成功的前提。(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