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度体验徒步穿越南北极 王秋杨盛开在极地的雪莲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02月23日14:36 中国体育报 | |||||||||
2005年12月,北京时间16日0时15分,极度体验“7+2”南极登山探险队成功徒步到达南极点。在7名队员中有两位探险女性的身影,一位是第一个登上珠峰的梁群,另一位就是第一个成功徒步到达南北极点的——王秋杨 王秋杨从小在福建的军队营房里长大,16岁以前没有见过女人骑自行车,20岁以前没有见过下雪,而就是这个看上去文静、纤弱的长发女子,却乘坐前苏联1800吨排水量的破
登山让我对运动开了窍 “队长,我很冷!”“冷就对了!” “我脚疼!!”“大家都疼!” “我昨晚就睡了两三个小时!!!”“那就够了!” 这是2005年4月在徒步北极时,王秋杨和队长王勇峰的一段对话。很显然,队长在故意用轻描淡写的态度减轻队员的心理压力,可当时的王秋杨却委屈极了,红着眼圈,在心里不住地埋怨队长,“一点都不关心群众疾苦”。 半年后,王秋杨行进在南极茫茫雪原上,休息时发现脚上愣是磨出了8个大泡。这次她没吭一声,拿出胶布非常老练地把脚包得像个大粽子一样,心满意足地穿上鞋,继续走。 王秋杨说,登山在很多方面改变了自己,仿佛一瞬间对运动也开了窍。 我以前从来不运动,虽然小时候比较调皮贪玩,身体素质还可以,但是体育和好动毕竟是两回事。从小在山沟里长大,没有机会接触到像样的运动,体育总考不及格。这几年偶然的机会开始登山,并且发现自己还略有天赋,以后一发不可收拾,说实话还挺有成就感的。 去南极之前的几个月,我特意聘请了体能教练。说了不怕人笑话,开始时,教练和我说什么调整呼吸啊、节奏啊,我根本听不懂,后来才终于知道跑步是怎么回事了,明白训练前后的热身、放松的作用,这些以前完全没概念。虽然我没有一项球类运动会打,比赛也看不懂,但是在登山的过程中我也学会了很多运动方面的知识,登山需要很好的耐力、意志力,跑步、力量等训练的过程非常枯燥,从开始时的惧怕、反感到后来咬牙切齿地坚持下来,让自己平时有意识地进行锻炼,感觉自己真的进步了不少。 在极地徒步最难捱的就是严寒,南极平均气温在零下二十多摄氏度,晚上裹着睡袋躺在帐篷里仍旧觉得寒冷一阵阵袭来。要是赶上刚开始登山那会儿,夜里冻得睡不着觉,我肯定会特痛苦地想,要是在家里呆着多好,干吗犯傻跑这儿来受罪!可现在就会特实在地想,我是不是应该把那条抓绒裤拿过来垫在下面,或者把羽绒服扯过来盖在上面,总之把自己弄暖和了就行了。我能感觉自己从身体素质、心理状态到行为方式在一点点适应恶劣的环境,登山让我变得更加成熟。 文森峰的确是个大挑战 慕士塔格、厄尔布鲁士、启孜峰、哈巴雪山、四姑娘山二峰……从2003年开始登山,王秋杨的登山行程可以用“密集”来形容,只要体力和时间允许,她就会乐此不疲地再次出发。 这次到达南极点后,2005年12月18日,王秋杨和队友们又向着南极洲最高峰文森峰进发了。在一个垂直高度400米、坡度近40度的大冰壁上,由于疲劳和紧张,不信任冰爪的抓力,王秋杨双膝弯曲,顶在冰坡上不动了。队友们在陡坡上下鼓励地大喊:“别害怕!站起来!”而她就好像壁虎一样挂在冰壁半截处,进退两难,握着冰镐的手害怕地哆嗦起来。最后,她总算在自己大呼小叫的“伴奏”下爬上了大冰坡。 事后王秋杨感叹道,体育的公平就在这里,没有人能帮你做什么,即使万分恐惧也只能靠自己的力量走出困境。 这次徒步南极点和攀登文森峰的过程中,我最大的进步是在负重方面。此前徒步穿越北极点时,我拖的小号雪橇车是塑料做的,不要说公用装备,就连个人装备还得别人帮我分担。可到了南极徒步时,我们用的中号雪橇车是玻璃钢质地,算上行李有20多公斤重,我却至少能够“自给自足”了。 在随后攀登文森峰时,我的感觉更好了,除了个人装备,我还兴高采烈地背负起了全队的早餐呢!当然和队长、次落甚至同为女队员的梁群比起来,我这点负重真不算什么,可对于我个人来说,确实是不小的进步。起初登文森峰时,队长怕我体力吃不消,要给我“减负”,但我坚持说:“让我试试吧!”王队长犹豫了一下,还是同意了。 其实在登山时,男女差异表现得很少,也许是女性与生俱来的隐忍性格决定吧,在高山适应能力上反而更有优势。我是那种体力上感觉不行了,但心理上仍然相信自己能往前走的人,这和做企业也有关系。文森峰是我登过的山中海拔最低的,但却给了我很大挑战,尽管最终登顶时有些狼狈,但我心里装满了成就感。以前登顶时,我没怎么掉过眼泪,但是站在文森峰顶的那一刻,我的眼泪刷地就下来了,这一次是我把自己给感动了。 登上了厄尔布鲁士、文森峰,徒步到达了南北极点,自然会被问到“7+2”。王队长完成七大洲最高峰和南北极点用了18年,次落用了8年,刘建用了4年,看到这些数字就不禁让人感慨。对于我来说,时间和财力不是主要问题,关键还是个人登山能力,珠峰的高度、麦金利的难度,都不是短期内就可以实现的。我做房地产生意,本身就是压力很大的工作,如果在爱好上再给自己定下那么严格的目标,那就没有乐趣可言了。在登山目标上,还是随遇而安比较好,我并不是一个刻意追求完美的人。 当妈妈才最有成就感 在南极冰原上行走,那感觉就好像在漫无边际的大海里游泳,顶着从侧面无休止地吹过来的强风,拖着二三十公斤的装备,每天行走十几公里累得要死,行进时更不可能和队友有什么交流,只能孤独地想着一些高兴或是烦恼的心事,甚至在恶劣环境和体力透支的情况下,思路总是被打断,恨不得一整天反反复复也想不清楚一件事。 不过,这种“极地思考状态”也帮了王秋杨的忙,小儿子用稚气的声音通过卫星电话夸奖妈妈的话语始终回响在脑海中,漫天风雪中幸福的感觉无限蔓延,甜在心头。 别看我平时在外面到处跑,一提到“家”,最挂念的还是两个孩子。我觉得除了要照顾好他们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自立能力,给他们自由的成长空间,我也要做好他们的榜样。别看我又做企业又登山,其实最让我有成就感的事情是做孩子们的“超级无敌妈妈”,他们都很崇拜我,认为我什么都能干,“我妈妈去喜马拉雅山了!”“我妈妈去登月球了!”你想想,如果在孩子心中他们的妈妈什么都能,那多伟大! 在南极徒步时,有一天夜里我做噩梦,梦到孩子出事了,第二天早晨赶紧往家里打电话。当听到孩子的声音时,我一下子就哭了。8岁的小儿子在卫星电话那边安慰我说:“妈妈,我写了一篇作文,题目就叫《我的妈妈》,我念给你听吧。我的妈妈长得非常漂亮,她小鼻子、小眼、小嘴巴……”那一整天的徒步行进中,我都高兴地合不拢嘴,任凭漫天的风雪就呼呼地往嘴里灌,心里那个美啊! 说到眷恋,让王秋杨牵挂的还有西藏。生长在福建、工作在北京、行走在山间的王秋杨总觉得自己是西藏人,每年她至少要在西藏呆上四五十天。那里有她梦想的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有她设立的“苹果基金”捐助的4所小学,在那片神奇的高原上,她能找到儿时在大自然中奔跑的畅快与愉悦。无论是在茫茫极地还是险恶雪山上,王秋杨总是一副从容的姿态,就好像生长在四五千米冰峰雪岭、乱石碎坡间的雪莲花一样,始终坚强而乐观地盛放着。 链接 本期人物:王秋杨 王秋杨,出生于军人家庭,当兵8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曾先后在南京军区、北京军区文化部工作。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下海经商,现任今典集团联席总裁,酷爱旅行和登山探险。1998年,赴南极考察历险。 2000年,她以背包客身份乘坐小火车,漫游欧洲。 2003年,自驾车50天,行程两万里,深入西藏和新疆罗布泊无人区。 2003年,向西藏阿里地区捐款1000万,修建四所“苹果学校”,并成立了“苹果教育慈善基金会”。同年登顶云南哈巴雪山。 2004年,登顶四川四姑娘山二峰、欧洲最高峰厄尔布鲁士峰和新疆墓士塔格峰。 2005年,攀登非洲第一峰乞力马扎罗峰,登顶西藏启孜峰,成功徒步到达南北极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