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首金冰点到沸点只差0.029秒 王濛除了激动还是激动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02月17日09:36 上海青年报

  短道速滑女子

  500

  米王濛夺冠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四年前在盐湖城冬奥会,中国凭借杨扬在短道速滑女子500米项目上的金牌,实现了冬奥会金牌“零”的突破。四年后的都灵冬奥会,中国队的首枚金牌同样来自这个项目。只不过这一次为中国立下战功的,换成了年仅20岁的小将王濛。

  这次杨扬没有参赛,年轻的王濛仍然不负众望、成功夺冠。王濛从杨扬手中顺利接班,保持了中国短道速滑的领先优势,成为“名正言顺”的新一代领军人物。

  不到21岁的王濛在本赛季4站

世界杯赛中4次夺冠,目前世界排名第一。在山呼
海啸
般的呐喊中,王濛率先冲过终点,成绩是44秒345。她比拉达诺娃快了0.029秒,那是半截冰刀的距离,比“眨眼之间”还快。

  中国代表团依靠王濛赢得的金牌,以1金2银3铜的成绩跃升金牌榜第七位。美国目前以5枚金牌的成绩排在第一位。奖牌最多的是上届金牌榜“总冠军”挪威,其奖牌数达11枚,但金牌只有一枚。

  本报讯(记者李宇皓)当进入决赛的4名选手站到起跑线上时,全场几乎鸦雀无声。人们静静地等待着这4名世界最快的短道选手进行最终的角逐。决赛的四名选手,王濛被分在第一道,她最大的对手拉达诺娃被分在第二道,则

中国队另一位表现出色的、一直从预赛打到决赛的28岁老将付天余在第三道,加拿大选手阿努科则在第4道。赛前王濛便曾经表示过,500米的比赛由于太快,能够打入决赛的选手在这么短的距离内一般都不会差得太远。因此,在分组时如果能够被分到一个好的道次将成为决定比赛最终结果的关键因素之一。而中国队的两位选手分别将王濛最大的劲敌夹在中间,对于王濛来说,像这样的机会绝对不可多得。

  裁判手中的枪声响起,保加利亚选手拉达诺娃宛如一支离弦之箭冲出起跑线,而中国队最大的夺金点王濛则稍稍落后了一步。在短道速滑500米这种短距离项目中,从起跑开始的一步之差往往就会变成冲过终点时的终身遗憾。可是就在人们还来不及惋惜或着急之时,裁判突然判罚付天余抢跑犯规。

  重新站在起跑线上的王濛知道,刚才的那一枪实在太过凶险,这已经是她最后的机会。也许是受到付天余抢跑的影响,拉达诺娃在起跑时明显比第一枪慢了许多,而王濛则居然几乎压着裁判的枪声冲过的起跑线。全场观众顿时为王濛这种勇气和胆量发出一阵惊叹。

  在前几圈时,王濛将第一位的位置牢牢卡住,不让处在第2位的拉达诺娃超越雷池一步。而紧跟在拉达诺娃身后的付天余则紧紧贴住对手。赛后,中国短道速滑队的总教练辛庆山表示,正是付天余对于拉达诺娃的牵制,使这个项目的世界纪录保持者在想要超越王濛时有了顾忌,不敢轻举妄动。

  当最终在付天余落到第4名、拉达诺娃等到了机会时,一切都已经为时已晚。虽然在冲线时,拉达诺娃奋力追赶,但还是差了将近半个冰鞋之多。

  “当时我冲过去的时候我就知道自己拿到冠军了。因为在平时的比赛中,如果对手要在最后的时候把我给‘穿’了,她的身体必然会在你前边一点,但是我当时没看见她的身体,所以知道她不会伸脚把我给‘穿’了。”

  ■“金”典时刻

  王濛之摔

  “除了激动还是激动”

  王濛与付天余分别抓住一面巨大的国旗在场中盘旋。意外的是,在绕场时王濛突然一屁股坐在冰上,原来是她高兴之余没有注意到由于国旗太大而拖到了冰面上,被绊倒在地。在付天余的搀扶下王濛刚刚起身一下子又摔在冰上。而赛后,记者们对于王濛这“奥运冠军之摔”也产生了点兴趣。“他们准备了一个特别大的国旗,像那么大的国旗不是在滑行当中飞不起来。我不小心踩在了上面,你知道我们的冰刀特别快,就算是冰面上有一点东西,我们都会摔倒。不过那时这些都已经不重要了,我心里边除了激动还是激动。”

  (记者李宇皓)

  王濛之跳

  “我等不及了”

  如果说“王濛之摔”是15日这天夜晚的第一个花絮的话,那么在上台领奖时,“王濛之跳”则更据观赏性。按照国际惯例,上台领奖的冠亚季军是按照,第3名最先登台而后是亚军,最后一个才轮到冠军。在看到“别人”都已经先后被叫到领奖台上后,王濛那一贯的“急脾气”又开始发作了。还没等念到王濛的名字,小家伙已经纵身一跃跳上了领奖台。而这一跳居然与当初刘翔在雅典奥运会上夺得金牌后的那一跳颇为相似,问到是不是受到了刘翔的启发时,王濛的回答居然是当时她等不及了。(记者李宇皓)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63,900篇。


 

评论】【体育沙龙】【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