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首页 > 正文 

都灵冬奥会王濛勇夺中国首金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02月17日01:52 三秦都市报

  北京时间2月16日,2006年都灵冬奥会女子500米短道速滑比赛中,中国选手王濛摘得金牌。王濛的夺魁也使得中国代表团收获了本次冬奥会的首枚金牌。新华社发

  这一吻,万千汗水瞬间化作潺潺泪

  姓名:王濛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85年4月10日

  身高:167cm 体重:60kg

  国籍:中国 籍贯:黑龙江 项目:短道速滑

  主要成绩:

  2004年世锦赛 女子全能第二,500米第一,1500米第二,3000米接力第二

  2003-2004赛季排名 全能第三,500米第二,1000米第三,1500米第三

  2003年世锦赛 女子3000米接力第一

  2002年世界青少年锦标赛 女子全能第二,500米第一,1500米第三,1500米超级决赛第三

  2004年短道速滑世界锦标赛女子500米冠军、世界杯接力冠军

  2006年首次参加冬奥会,获女子短道速滑500米冠军

  翘首企盼 王濛不负众望

  其实,在双人花样滑冰获得银牌之后,夺得第一枚金牌的任务就责无旁贷的落到了速度滑冰队的身上,虽然花样滑冰没有对金牌完成最后的冲击,但是他们获得了比金牌还要重要的尊重和感动。而当人们把夺得首金的期望寄托在王曼丽身上时,她的压力显然太大了,银牌使大家开始焦急和紧张起来,而王曼丽的银牌就意味着完成金牌任务的重担落在了短道上。年轻的王濛顶住巨大的压力,凭借着超人的实力和稳定的心理素质,从比赛开始就牢牢控制着比赛的主动权,始终保持着领先的优势,并且在最后冲刺的时候占据有利位置,以微弱的优势第一个让自己的冰刀冲过了终点线,为中国代表团取得了本届冬季奥运会的第一枚金牌。当她和队友付天余手执国旗绕场欢庆的时候,人们悬着的心终于随着激动的心情放下了。

  王濛接过杨扬的枪

  当决赛开始前看到王濛站在第一道准备出发的时候,中国代表团获得第一枚金牌的计划就要实现了。被国人寄予厚望的王濛不出意外的战胜了参加决赛的其他三位选手,延续着这个项目的奥运金牌中国接力计划,当她挥舞着双臂宣告着胜利的同时,也意味着短道速滑五百米领军人物的顺利交接,整个过程只有短短的三十多秒,但是我们却等了整整四年。杨扬和王濛连续两次将短道500米的金牌留在了中国人的胸前时,想必在两次亚军拉达诺娃的内心也存有相当的遗憾,但这位老将却异常平静。“既生瑜,何生亮”———杨扬确实是她那个时代综合实力最强的女运动员,而王濛也无愧为当今短道速滑女子500米的NO.1。

  女子短道的未来姓“王”

  在本届冬奥会之前,年仅20岁的王濛在本赛季的所有

世界杯比赛中没有一次让金牌旁落,她的实力也毋庸置疑,而她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成熟与她年仅20岁的年龄极为不符。就像人们赛前预料的那样,王濛夺得这枚金牌应该是毫无疑问,比赛的进程也印证了大家的论调———王濛没有给对手任何机会,令人信服的拿到了这枚对于中国军团弥足珍贵的金牌。而随着拉达诺娃的年事已高,韩国短道队近来的“阳盛阴衰”,再加上加拿大人还略显稚嫩,可以说王濛已经成为当今女子短道项目的第一人。女子短道500米的金牌已经被中国人收入囊中,而1000米、1500米和3000米接力三个项目也要接踵而来,可以预见王濛势必将与她的队友们向金牌发起冲击,而这也将是王濛真正称霸短道界的最好时机。

  向短道队致敬

  时间追溯到2002年盐湖城女子短道速滑500米赛场,杨扬为中国军团夺得冬奥历史上的首枚金牌,时隔四年,还是女子短道500米赛场,中国人再次站到了巅峰,只不过这次为中国军团破开坚冰拿到冠军的换成了“小可爱”王濛了。不管是杨扬,还是如今跃上冠军领奖台的王濛,在她们背后,中国短道速滑队这一光荣的集体、灿烂辉煌!

  从1992年阿尔贝维尔截至今天,中国代表队总共在冬奥会上获得过3金14银7铜,其中有3金9银5铜归功于短道速滑队,短道速滑不但是

中国队获得第一枚金牌的分项,也是中国在冬奥会上夺牌最多的分项。而在辉煌的背后谁又能体会到中间的艰辛呢———“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中国短道速滑队的队员们一圈一圈在枯燥的环形冰道上追逐着奥运金牌梦,而这个梦依然还将延续……

  22年的前赴后继、几代人的梦魂萦绕就在这一刻化成滚滚热泪倾洒冰面。今天,王濛再次捍卫了中国队在这一项目上的优势地位。此时此刻我们必须向中国速滑队致敬,因为你们是中国人的骄傲。


 

推荐】【 】【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