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咱家的“老树”为何难开花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02月16日10:49 北京日报 | |||||||||
33岁的中国速滑老将王曼丽冲金失败,泪流满面;38岁的俄罗斯妈妈祖洛娃夺冠成功,欣喜若狂。 泣不成声的王曼丽,是众多抱恨赛场的中国老将的缩影——对于王曼丽的结局,解说嘉宾叶乔波无语。这种遗憾她并不陌生。14年前,叶乔波虽然实现了中国冬奥会奖牌零的突破,与金牌的一步之遥仍然令人扼腕。
相反,国外选手在大赛上“老树开花”的例子比比皆是。祖洛娃就比王曼丽还大5岁,而且两年前刚生了个儿子。本届冬奥会最老的女选手是已知天命的“雪橇大妈”安贝纳西(52岁),竟然还是夺牌热门。 冬季项目的运动规律本该是“老树开花”。按照国际经验,30岁是冰雪运动员的黄金年龄。然而,31岁的李佳军,早在4年前就准备退役;叶乔波挂靴时也才刚过而立之年——为什么开花的都是别家的老树? 王曼丽赛后称输在心理素质。就她个人而言,可能的确如此。但仅一个脆弱的心理,不足以解释众多中国老将难求圆满的现象。反过来说,祖洛娃老骥伏枥仍折桂,这绝非一颗坚强的心脏就能做到。 在世界级较量中,天赋和心理素质固然不可或缺,否则难以称雄。但如同老外那样,让众多“大妈”级人物长时间保持高竞技水平,显然是后天科学训练的结果。 这才是我们缺少的。中国选手的运动成绩已经跻身世界一流行列,但与之配套的科学训练和运动恢复手段却严重滞后。急功近利、揠苗助长的思想,导致不少运动员过早积累了伤病。到了该出成绩的年纪,或是早早归隐,或是强弩之末难有突破。前者如叶乔波,后者如李佳军。 早衰,是众多老将不得“善终”的罪魁祸首;而科学训练手段的缺乏,则是中国冰雪项目难见突破的深层次原因之一。 叶乔波退役之时双腿接近残废。坦白一点,在她的时代,中国的冰雪运动走过弯路。值得庆幸的是,从叶乔波到王曼丽,问题正在得到纠正。后者是引入科学手段和器材后才在最近两年迎来巅峰的。 有些因素是无法掌握的,比如运气。但有些是可以控制的,比如科学的方法和态度。无论是从对运动员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还是从项目的整体发展着眼,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都必须尊重科学。 真能如此,到任慧、王北星们成熟的时候,也许遗憾的泪水就不会重现。 网络编辑:康琪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