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首页 > 正文 

铜牌,李佳军的意外之喜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02月14日16:03 城市快报

  特约记者邓科 /发自意大利都灵城市快报

  “我对自己拿到了这枚奖牌非常非常满意,在1500米这个项目上,我原来根本就没有想到过会打到决赛,更别说拿奖牌。今天很不容易,预赛和半决赛的时候同组的对手都非常有实力,所以当时心理的压力非常大,没想到能够比到这个结果。”

  虽然在短道速滑男子1500米的比赛中,李佳军没有击败老对手韩国选手安贤洙,只拿到了铜牌,但对于这个已到而立之年的老运动员来说,已经无可挑剔。当地时间2月12日晚,中国短道速滑名将李佳军为中国代表团夺取了本次冬奥会首枚奖牌。

  已经是第4次参加奥运会的李佳军虽然只有30岁,但已是满面沧桑。与李佳军同一时期的中国短道速滑运动员退役的退役,转行的转行,能够坚持到现在,李佳军曾不止一次地表示过,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他喜欢短道速滑,他不愿意过早离开自己钟爱的赛场,只有在那里,李佳军才是真正的李佳军。12天后,这位曾经为中国短道速滑创下辉煌历史,并在这个项目处于低潮时力挽狂澜的名将会宣告退役,结束他的运动员生涯。

  赛前我一直都在想战术,从早上开会到晚上比赛,我自己一直都是从战术上考虑的。

  我俩没打好也是因为加拿大的那个选手,他一直夹在我们中间,破坏力很强。

  “我觉得,1500米对我来说比较吃力。”当决赛跑到最后几圈时,可以明显地感觉到李佳军没有体力了。在最后一次有望超越本项比赛的亚军、韩国选手李浩石时,李佳军却滑向了外道。赛后,李佳军解释错过那次机会是因为当时的速度与角度都不允许他冒险赶超了,但在之前的预赛中,李佳军几次内侧漂亮的超越都显示,这种技术对于他来说只是小菜一碟。对于李佳军来说,他的技术在世界上绝对可以说是名列前茅,他是吃亏在了体力上。与李佳军同场竞技的安贤洙只有20岁,美国的阿波罗只有23岁,就连李佳军的搭档李野也只有23岁。与这些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们在一起比拼速度,李佳军还能够在1500米这种中长距离的项目中脱颖而出,可见“廉颇虽老,威力不减”。

  李佳军在赛后接受采访时曾表示,他在赛前的几小时都是在思考如何运用战术,对于他来说,如今的比赛,用脑远比用蛮力去拼重要得多。“赛前我一直都在想战术,从早上开会到晚上比赛,我自己一直都是从战术上考虑的。因为我不是靠领滑夺冠的那种非常有实力的队员,而是靠战术,去靠这种超越来战胜对手,所以一直想的是怎么能够在比赛中占据有利位置,这对我来说是最重要的。”不过,赛场上千变万化,不管你事先思考得多么充分,真正比赛时,往往事与愿违,也许,这是本次李佳军留下遗憾的一个主要原因。

  “首先,我们的战术安排是在剩下七八圈时,我和李野最好能处在前两位,但是韩国也是两个选手,虽然当时我俩是在第一和第二位,但是过一圈之后就马上被对手给拆开了,看来战术还不是很成功。其实,我俩没打好也是因为加拿大的那个选手,他一直夹在我们中间,破坏力很强,李野想要超过他时,准备得不是很充分,造成了身体接触,被判犯规下场。”李佳军说,本来他跑在最前边是为了给李野领跑,好让同伴在最后的冲刺中节省体力,因为他知道自己虽然很希望能够与安贤洙在冲刺线上一拼高下,但早已力不从心。“因为我觉得李野的状态比我要更好一些,如果他不犯规的话,我觉得他拿到第2名是没问题的,我在前面也是想给他创造更多的机会,如果不是加拿大那个队员在中间的话,我想我去配合李野拿到好成绩的希望更大一些,但是事与愿违。”

  我觉得500米和1000米是我比较有信心的项目,但同时也是最难的。

  李佳军说,能够在1500米的比赛中拿到奖牌是他完全没有想到的,经过这个“意外”后,在接下来的比赛中,李佳军将正式开始他的“夺金之滑”。“我觉得500米和1000米是我比较有信心的项目,但同时也是最难的。像500米这种拼速度的项目,每个国家的运动员在4圈内都不会落下很多,所以在抽道次方面,运气就显得比较重要,要是有一个好道次的话,滑起来会比较容易一点。我在赛前没有想到过能在这个项目上得到奖牌,

中国队短道速滑男队本次出征冬奥会的任务就是拿奖牌,现在任务已经完成了,在后边的比赛中我会更加放松。”

  李佳军表示,从日期安排上,后面的500米和1000米比赛已经解决了他自己的体力问题,剩下的时间里,他会不断思考战术问题。对于李佳军来说,本届冬奥会他完全是在用脑比赛,而不是用身体。

  <责任编辑:张乐>


 

推荐】【 】【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