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老帅张平可的国球人生 立志崛起领衔重庆乒球俱乐部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02月05日02:38 重庆晚报

  编者按

  从五六十年代当运动员时起,帅气而年轻的张平可就被不少圈内人士称作重庆乒坛的一个小帅哥。时过境迁,半个世纪以前的小帅哥两鬓已有了白发,而这个“帅”字也因为他这永不停歇的半个世纪而被赋予了更为深刻的含义。重庆乒乓球重新崛起的领路人,作为康德乒乓球俱乐部的第一任总经理,当年的帅哥扛起了现在的帅旗。

  张平可是怎样一个人?在重庆众多乒乓球爱好者心中,他是一位兢兢业业的组织者;在四川数代乒乓球骨干运动员和教练心中,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功勋之臣;在康德老板卢朝康心中,他是一位可以信赖的实干家;在妻子女儿心中,他是一个家事与天下事不能两全的男子汉。“平”生只为国球事,“可”爱不变老帅心,“平可”二字,在重庆乒坛之上代表的竟是一种五十年不变的境界。

  木板加木桌———

  老帅如此起家

  球场如战场,球拍则是武器。张平可总是要自己的学生爱惜训练的器材,他说这是他在五十年

乒乓球运动和教练生涯中累积下来的习惯。“半个世纪以前的小孩子有块木板加一个长桌就可以坚持训练,现在条件已经不知道好了多少倍,因此年轻一代应该学会珍惜眼前。”

  木板加木桌,张平可道出的其实是建国初期大多数乒乓球运动员的成长秘诀,他自然也是其中之一。“那时我父亲在北碚的江北机械厂上班,只有五岁的我第一次在他办公室内一张简陋的办公桌上接触到了乒乓球。”他当时手里拿的只是一块光秃秃的木板,甚至连真正的乒乓球桌也不知道是什么样子。而令张平可至今兴奋的是他学会打乒乓球8年以后的一天,“我拿自己积攒下来的零花钱买了一块当时很流行的‘顺风牌’乒乓球拍!”也就是一块木板加上点薄薄的海绵,在他的记忆中,“我这才真正有了一点作为乒乓球运动员的感觉。”

  五十年之后的一切都美好了许多,看着那些少不更事的小队员拿着几百块一副的高级球拍随意挥打,已经在乒乓球桌旁摸爬滚打了半个世纪的张平可甚至有些羡慕。“那时我们为了仿造一块好一点的海绵,只能把穿过的旧运动鞋底下下来,用锉刀一点一点的磨平……”张平可笑得有些自嘲,不过忆苦也可以思甜,“现在条件这么好了,孩子们打球也不用再吃以前的苦了……”

  容国团——

  年轻时最崇拜的偶像

  年轻时期的张平可,和现在的年轻人一样也有自己的偶像。“那时我最崇拜的是容国团。”张平可说,“当时他获得了新中国的第一个乒乓球世界冠军,所有的报纸和电台都在夸他。我那时受到的触动很大,总想着有朝一日也能像他那样,成为重庆市历史上的第一个乒乓球世界冠军。”

  但这个愿望,却是张平可至今留下的一个遗憾。“我是穷孩子,由于身体素质差影响到运动寿命,我在19岁的时候就下了队。”因为过早结束自己的运动生涯,作为运动员张平可难以取得突出的成绩,世界冠军更成为无法企及的现实。遗憾注定,不过张平可却学会了“崇拜”的转移。“当时正是号召学习雷锋的时期,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也深深的打动了我。”于是在退役之后,与乒乓球运动本不相干的雷锋却成为了张平可的新偶像,“我可以像雷锋一样用自己的能力去帮助后来人,于是我选择了当教练,把自己的愿望延续到下一代重庆人的身上。”

  木棚搭建“兵工厂”———

  “重庆最佳”这样诞生

  信念的转移成为了张平可乒乓球生涯的转折,从1964年退役当教练开始,他在重庆市青少年乒乓球教练的位置上一干就是近40年。而最值得他骄傲的莫过于他带领的第一批队员,“我清楚的记得1966年的3月8日,四川队在全省招入的9名运动员中,我带的队员就有7个。”

  同样令张平可记忆犹新的,还有那座他日以继夜打造精兵良将的“兵工厂”。“就在少年宫,一个随便搭建的木棚,里边有八张球桌。”张平可回忆说,那时他的工资只有30元一个月,其中还包括他用于奖励队员、慰问学生家长的费用。就在这个刮风下雨还要漏水的木棚里,却诞生了重庆历史上最多的专业乒乓球运动员。在这近四十年之间,张平可凭借自己的努力创造了多个重庆乒乓球之最———重庆最早的乒乓高级教练之一;第一批获全国乒球贡献奖的人;重庆输送最多到四川省队队员的人;四川到国外援教学生最多的人……1966年在北京工人体育场召开的全国体育教练培训班中,老一代国家体委主任李梦华亲自向张平可颁发了重庆市的第一本“五好教练”证书;1987年国家体委援外办公室成立,体委领导钦点张平可作为重庆体育援外第一人。到现在,张平可也成为了重庆乒乓球援外地方最多的教练。

  立志崛起———

  领衔重庆乒乓球俱乐部

  援外的经历让张平可周游列国,但除了完成帮助外国人提高乒乓球的本职工作之外,张平可也在游历中受到了震撼。“日本一个只有几十万人的小城市,也拥有比重庆市体育馆大两倍以上的先进乒乓球馆。而我们重庆市在中国是人口最多的城市,直辖以后却连一支真正的乒乓球队都没有……”

  游历让张平可更清醒的认识到曾经作为国球热土的重庆市的国球现状。“重庆市大多数中小学都没有乒乓球这个项目,乒乓球的人口基础几近于零。少有的乒乓球爱好者也是两头热中间冷,打球的人老的老小的小,真正适合出成绩的年龄段却没有一个好苗子。”因此拥有一个真正的职业球队来带动重庆市乒乓球的重新崛起成为了当务之急,而康德集团老板卢朝康则在此时成为了重庆乒乓球的贵人。仅仅半年的筹划和运作之后,重庆康德乒乓球俱乐部应运而生。在乒乓球界坚持了50年的张平可也责无旁贷的站了出来,以俱乐部第一任总经理的名义,策动重庆乒乓球质的飞跃。

  老帅柔情———

  拿成绩回报家人

  五十年如一日,张平可的守望终于初见成效。但大业始终未成,这让他更不能就此歇下来。“现在压力更大!”已经63岁的张平可说,“每天晚上一定要烫烫脚才入睡,不然凌晨三点肯定会醒过来;每天中午也必须眯一会,人老了,精力也不如以前了……”

  令老帅最放不下的还是自己的家人,妻子数十年如一日的支持自己,两个女儿从小到大缺少父爱,但这样的日子还要继续,张平可内心还要愧疚。“相孺以沫的老妻跟我走过了最穷最苦的日子,我最累的时候她总能给我最大的支持;两个女儿我也照顾得太少,但她们都很懂事,甚至有时我会希望她们多埋怨我几句。”不过现在一切都好了起来,老伴退休在家撑起后院,两个女儿也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生活。“女儿都很争气,大的在英国一个航空公司当空姐,小的在深圳电信上班,而且还是当地电信乒乓球比赛冠军的常客……”张平可有些自豪的说。现在,老帅还要继续他五十年未完成的事业,对于家人,他也只有一种期盼:“希望俱乐部早成气候,我也可以早点退下来,带着这些成绩去好好陪伴我的家人……”

  记者范天亮网络编辑:甘健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71篇。


 

评论】【乒羽世界】【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